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浇灌民族花,结出石榴籽

2022-11-25 09:29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张亮 谢建雯

地处宁夏银川的北方民族大学,近年来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构建和谐民族关系、少数民族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挖掘整理与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开展研究。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校”,成为这所学校鲜明的底色。

重实践,聚焦国家需要

民族理论研究要服务于民族工作实践。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处处长马广成介绍,学校已成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领导小组、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工作处、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等机构;在民族学博士点、硕士点分别设立了“中华民族文化研究”“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研究方向,推动构建民族研究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

北方民族大学自编自创主题思政课 

2021年1月,北方民族大学获批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建设,整合校内外40多名专家研究力量,结合时代需要和学校实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及发展完善研究、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研究、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与打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社区研究等方向,设置专项课题集中攻关。

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执行院长、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院院长马惠兰说,学院肩负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学生培养和服务社会的职能,下一步就是不断加强学术研究能力,让理论研究成果照进现实。

做科研,立足学科特点

民族学是一门社会科学,通过实地调查、资料分析和比较研究,研究民族的起源、演变和发展的过程。在中央支持下,宁夏回族自治区从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大规模易地移民搬迁,将123万贫困群众迁到近水、沿路、靠城的宜居之地。为破解移民地区后续发展问题,北方民族大学社会学与民族学研究所所长束锡红先后3次带领团队进行生态移民调查,在移民地区社会治理、自发移民、移民社会适应、后续产业发展、安置模式创新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

据北方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院长杨蕤介绍,学院现有国家民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西北少数民族社会发展研究基地”等一批高级别研究平台,民族学学科团队多年来在《民族研究》《中国史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20余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40余项。

杨蕤认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恰逢其时,民族学研究应该从注重差异性向增进共同性转变,推动各民族共同迈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育人才,服务地区发展

马惠兰认为,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民族院校培养的应该是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播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践行者、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捍卫者。他们不但要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还要在思想上有认同感、向心力,确保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工作在基层有人懂、有人抓。

怎样培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关键。北方民族大学加强教育体系建设,开设4门相关课程。其中,作为通识必修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从2021级本科生开始实现全覆盖;“中华文化导论”纳入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已面向部分大一学生授课。在新修订的2022版培养方案中,全校各专业硕士研究生开设的公共政治课增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教育的内容。

马惠兰介绍,每年新生入学开学第一课就是“石榴花开——中华民族一家亲 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思政课,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让他们在文化身份上有归属意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认同意识,对各民族兄弟姐妹有关系意识,进而转化为投身民族地区发展、国家发展的责任意识,并付诸行动。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