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办好家门口的学校”:跟每一个孩子对好话

2022-06-21 14:20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蒋芳

当前,不少学校规模越来越大。在学校规模发展的同时,如何能兼顾每一个学生,确保每一个孩子的舞台不缩小?南京市银城小学校长张燕这些年一直不断思考这个问题。

张燕,一位气质温婉的中年女性。她以“办家门口的好学校”为己任,为银城小学勾勒了“对话教育”为核心的学校文化系统,强调校园越大,越要从儿童出发,与儿童对话。

“仅凭经验管理是不够的”

3个校区,5600余名学生,328名教师,每个年级21个班,办一次运动会要借用奥体中心,运动会每次都能上热搜……这是银城小学,被南京人称为“全宇宙最大的小学”。

银城小学成立于2001年9月,当张燕作为第三任校长接任时,学区内生源激增。到了2020年,浦江路校区投用,银城小学学生总人数更是暴涨。

学校越来越大,孩子们越来越多,教育资源却有限。每一次活动都要画好行动轨迹,否则可能变成一场事故;策划一次活动,要让每一个孩子的笑脸都被采集到,让家长感到自己的孩子没有被忽视;一次开学典礼,别的学校或许开一次两次,相对重视入学新生和毕业年级就行了,但在银城小学,次数要乘以N,工作量也要乘以N。

图片

课堂对话

“仅凭经验管理是不够的,只有创新才能发展。”张燕说。她大胆提出“只有更好”的管理理念,进一步提高学校管理的科学性、专业性,年年都有新举措。

例如,围绕学校精细化管理,张燕提出大规模学校的扁平管理,推出校区校长制、儿童交往公约;围绕校园文化营造,提炼银城精神的十词表述、教师情商的10条标准;围绕教育改革创新,推出 “向儿童世界攀登”的课堂教学多种范式等。银城小学还率先引进第三方,以学习指导中心的名义对教学工作进行评估,应用评估数据实施管理。

如今, 银城小学越来越得到家长认可。过去,家长担忧,不一样的上学地点,能否有一样的教学品质。随着3个校区同标同步发展,家长更愿意选择家门口的校区。

给儿童赋权,是不是自讨苦吃

一个周二,四年级某班班主任顾洁宣布一件从未有过的新鲜事——自选同桌。老师刚说完,学生激动地又蹦又跳,教室一片欢呼声。

顾老师让大家用两分钟考虑自己和谁坐,有的学生互相比划,有的互相递眼色,还有的一个劲点自己……大家都在用暗号互相提醒。终于,顾老师让大家手拉手站到教室外面,学生像小鸭子跑上岸抢食一样开始“抢同桌”:有的学生猛地从椅子上站起来,撞疼了腿顾不得揉一揉,赶紧奔向心仪的同桌;有的学生在走廊上迎面撞成一团,连忙道一声歉;还有的学生在人群中拼命招手,呼朋引伴。

这是发生在银城小学“儿童权利日”中的一个场景,也是该校从儿童出发,为儿童赋权的一个缩影。

课堂上,将课堂创造还给学生;管理中,将自主权、发展权交给学生;实践中,将选择权、参与权一并给学生;校园布置,也讲儿童权利,让学生们自己美化校园环境……虽然获得权利不同,却都是他们喜欢的,是校园生活需要的,是学生成长需要的。

以“银铃话吧”为例,虽只有5分钟的时长,但在每堂课里“见缝插针”地鼓励学生发言、思考、争论。话题常常是信手拈来。比如,你是否赞成一二年级不布置作业?校外培训班,上不上?换班制好吗……

有人说,勤于思辨的学生更难管理。像银城这样规模的学校,搞个性化教育是不是有点自讨苦吃了?

张燕不认同这样的观点。她认为,校园越大越不能忽视个性化教育。这恰恰是因地制宜,是真正从这所学校的特质出发。“真正的对话不是一个姿势,而是要真正以儿童为中心,给予孩子充分表达的机会。”

图片

张燕

“与儿童对话”是门学问

在银城小学,有各种各样的社团,“梦想家戏剧团”就是其中之一。

戏剧团有一个男孩给张燕留下深刻印象。刚入校时,他多动,成绩一般,人际交往也有些困难。但表演给了他信心,从一句台词也没有,到成为“台柱子”,屡次获得省市展演奖项。

“有一次市里面搞展演,老师把每一个演员的海报都贴了出来。我正好遇到这个男孩站在自己的海报前,我逗他,你现在可是明星了。其实那会儿,他也只有一句台词。” 张燕感慨道,如果没有这个舞台让他发光发热,他会怎样?

一个又一个被关注、被鼓励的儿童健康成长,让张燕坚定了“与儿童对话”的教育理想。

半月谈记者采访中发现,一般成年人才会培养的“自主”与“自治”,在这所小学已经有了雏形。

银城小学的《儿童交往公约》一共有10条:给比我小的同学做出文明行为的良好榜样;放学回家时,对家人说一句,“我回来了”;考虑别人的感受,关注自己的脾气;倾听他人讲话,轮流发言……

“公约来之不易,经历17场学生辩论、9场学生校长圆桌会议,与老师开展18个案例研究,进行1200多份家庭问卷调查。”该校副校长周珏介绍,学校先后创出20个类似的德育项目,并以此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什么是对话?对话就是下雨碰上打雷,一个倾诉,一个倾听。对话就是汉堡包遇到大馒头,口感不同,尽是美味。对话就是黄皮肤遇到蓝眼睛,说声你好,尽是欢乐。”这是张燕很喜欢的一段解读,来自银城小学一名四年级孩子。

张燕希望,未来能把对话当作一门学问开展系统化研究,不仅研究与儿童相关的东西,还要让儿童参与研究与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