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百年老校如何顺应时代?培养放眼世界、胸怀家国的中国少年

2022-05-05 14:51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凯

山东省青岛第九中学(下称“青岛九中”)的前身是1900年创办的“礼贤书院”,曾是当时中国新式学校教育的样板。时代在变化,122年后的今天,百年老校如何顺应潮流,培养时代新人?校长孙睿的答案是:培养放眼世界、胸怀家国的中国少年。

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学生

“站得有多高,看得就有多远。”孙睿认为,在国际交流日益丰富的今天,当代学生一定要具备国际视野。

为此,孙睿给学生制定“在校期间要做的99件事”系列计划,鼓励学生多看、多学、多感受世界优秀人文艺术瑰宝,充分体验文明的多样性。

孙睿(左一)在与学生交流

在“遇见99幅世界名画”系列活动中,青岛九中组织学生学习《蒙娜丽莎》的创作历程,《戴珍珠耳环的少女》背后的爱情故事,《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画作中情节与史实的不同之处。在“聆听99段世界名曲”系列活动中,学生们既欣赏《茉莉花》《沂蒙山小调》,又聆听《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感受经典旋律饱含的人文关怀与别样风情。

系列活动让学生的知识储备越发充实,思维不再单线条,视野不再受局限。“学生得到全面而个性的发展,未来的志向也更加明确了。” 孙睿说。

培养胸怀家国的中国少年

在孙睿看来,学校不断提升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最终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家国情怀的中国少年。

在重新梳理学校史料的过程中,孙睿意外发现一张老照片。这张照片拍摄于1936年,照片上是一群肌肉健硕、意气风发的少年。在照片上方,有一行醒目的小字——“青岛市春季运动会初中部冠军礼贤中学校田径队全体摄影纪念”。

“在那个年代,礼贤学子强壮体魄的背后,是发愤图强、立志报国的雄心。”孙睿通过这张照片组织各年级举办校史精神专题班会,作为“开学第一课”。“透过这张照片,我看到那个时代学子的精神气,理解了什么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青岛九中学生李佳欣说。

在抗日战争期间,该校时任校长刘铨法带领全校闭门上课,不接受伪教育局的经费津贴。担任校长期间,刘铨法不拿工资,转而成立建筑师事务所,独立承揽工程设计业务,反哺学校办学。前后10年间,他为青岛市设计了百余处工程,留下了宝贵的建筑文化遗产。

“这段历史让学生更近地感受到什么是家国天下。” 孙睿要求各年级学生在校会、班会上了解刘铨法的故事,彼此分享体会。“认真学习校史后,希望自己也能像先辈一样为国家添彩。”青岛九中高三学生沈墨说。

“见贤思齐”是青岛九中的校训。孙睿说,回望民族历史,学生便不只有“见贤思齐、成就自己”的小我,更有“家国天下、无问西东”的大我。

打造中国化的国际课程

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外语学校”,青岛九中的目标是立足中国大地办好国际特色教育。青岛九中鼓励学生根据自身天赋和兴趣,坚持学习直至精通至少一门外语。“多掌握一门语言,在国际交流中就多一分顺畅,未来就多一条路。”孙睿说。

目前,学校构建包括英语必修课、以日韩德法西阿6个非通用语种为基础的第二外语选修课程、各类中西方文化选修课等在内的多元化大外语课程体系。孙睿表示,引入国际化课程,不是单纯复制,而是要辩证扬弃,打造中国化的国际课程。

孙睿希望,中国化的国际化课程能让学生会讲中国故事,具备文化自信。在他的倡议下,学校开办“新六艺”课程,即以茶道为“礼”,以古琴为“乐”,以射箭为“射”,以体育项目驾驭自我为“御”,以书法为“书”,以围棋为“数”。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