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科学苍穹中怎样的“新星”在闪耀

2021-12-27 13:58
来源:光明日报


2.他们何以能

“数学是一个很纯粹的学科,如果犯困了,就做做题,立马精神振奋。”彦文娇对专业爱得直白,正是这份纯粹让她始终有破冰前行的勇气。

近两年,她的新目标是将“陈省身猜想”的结果推广到任意维数。难度有多大?前人最多把结果计算推广到四维、六维。可是她不急,更不放弃,因为“冰山”下的秘密实在令人着迷。“有阻塞,就暂时放下,经常翻出来‘咀嚼’,一点一滴进步。”稳扎稳打中,难题渐次破解,她的治学之路又开阔了不少。

“热爱能让你克服很多困难。”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陈焱致力于机构学研究,曾一度坐着“冷板凳”。“多年前我在新加坡工作,由于机构学是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经费并不多,坚持下来挺难的。”可没想到,由于在该领域的深入钻研,数年之后,她便在国际上脱颖而出。

刚回国时,不少人带着工程项目来找陈焱,可她说:“没有基础理论就没有创新源头,与其和人雷同,不如继续深耕、保持特色。”2015年,陈焱以全新的理论模型破解了厚板折纸难题,成果在《科学》杂志刊发。今天,她时常会把最优秀的学生“劝”到基础理论学习中来,力争为源头创新引来更多“活水”。

回想起本源悟源超导6比特量子计算机正式发布的场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郭国平很是激动。4个月,50人,用“7×12”(每周7个工作日,每天工作12个小时)的工作方式,他和同事们完成了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云平台的搭建。

为了共同目标,一群来自物理、计算机、微电子、网络安全等不同学科的人相互协作,如绳子般拧在一起,推动了首个国产超导量子计算机云平台系统成功上线。最忙的时候,“大家坐在电脑前动也不动,‘见见太阳’都成了奢望”。

漫漫科研路,挫折时常有。如何逆势而行?河北工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教授张献自有心得——“遇到不顺很正常,突破后,说不定有意外收获。”

据已发表的学术论文显示,中距离无线充电最远传输距离可达2米,他的目标是冲破5米,达到10米。可一段时间后,实验就遇到了“拦路虎”,似乎已到传输距离的极限。他和团队从电路、磁场、能量、材料等角度做了大量分析对比,却怎么也找不出原因。

几天后,又一次实验。无线充电系统的发射线圈突然打火,冒出了5厘米高的离子焰。他们赶忙检查,发现是量程调大了。这个看似失误的操作,让张献发现无线电能传输的功率提升了,并且完全加载到了线圈上。解决打火问题后,重新试验,结果证明,传输效果比之前上了两个台阶。悬而未决的难题终于解决了。

“学术真是件令人‘上瘾’的事”“科研就像‘挖矿’,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哪怕周期长点,迟早有结果”……更多心声汇成一支青春之歌,向着光明飞去。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