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不快乐了呢?如何保护与引导网络时代下的未成年人心理健康

2021-10-22 14:17
来源:半月谈网

“把我的作业都撕了吧,后会无期。”

雪颖是B站的一名知识区up主。在2020年11月,她发布的一条与青少年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有关的视频中,援引了一位12岁小女孩轻生前留下的语句。

这条视频获得了72.1万的播放量,总弹幕数接近8000条。视频下的留言说到:“尽可能地给他人带来一点温暖,多一点善意就可能拯救一个人。”

今年三月正式出炉的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2020年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换句话说,每四个孩子中就可能有一个正在遭受抑郁的折磨。以抑郁问题为首的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呈现出肉眼可见的低龄化、普遍化趋势。

“好好的孩子,怎么就不快乐了呢?”

学业压力、亲子关系等复杂的因素交织了现实的旋涡,吞吐着青少年的成长烦恼与忧愁。

虚拟的网络平台成长至今,已然超越了纯娱乐功能,成为青少年社交、学习、成长的重要空间。网络资源的丰富、网络平台的社群化和匿名性让年轻人找到了倾吐现实烦恼的“树洞”。在这里,他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生活中的面具,主动倾诉、寻求帮助。

如何让互联网成为孩子们的渡舟,及时回应青少年的心理需求,温柔地打捞起他们的负面情绪?如何合理地运用网络平台特性,引导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发展?这是这个网络时代下亟待思考和讨论的课题。

图片

就此,2021年10月19日,半月谈杂志社在京举办了“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网络保护与引导”研讨会。会上,半月谈杂志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丁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宋玉荣,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与卫生教育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樊泽民针对本次会议主题作了致辞。同时会议还特邀教育界专家、医疗界专家、媒体、学生家长和B站心理up主,共同探讨当下未成年人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与网络平台的作用。旨在通过多方的对话和讨论,让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现状能够得到正视与传播,使互联网平台能够成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导力。

图片

半月谈杂志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 丁玫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 宋玉荣

图片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体育与卫生教育处副处长、二级调研员 樊泽民

湍流:孩子,你为什么不开心?

正处花季的孩子们,究竟都在想些什么?

这是许多家长、老师的困惑。被称作“知心姐姐”的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教育执行总监祝薇在会上谈到,在一次调查中,孩子们表示,“最担心的事就是考试成绩差,被老师请家长;第二件事是学习失去了兴趣,找不到人生的方向;第三件大事涉及到同伴关系;第四件事则是与亲子关系有关。”

可见,学业压力、发展问题和校园、家庭矛盾成为困扰未成年人的首要问题。

青少年们正经受着巨大的学业压力。《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超过八成的中小学生睡眠时长未达标。窥一斑而知全豹,当下激烈的社会竞争和过于单一的成长评价体系让过度竞争的赛道从童年起就铺就,睡眠时间不足不过是孩子陷入升学压力的“果”。与会专家引述的孩子的一句话:“我的生活没有缝,我是一个装知识的瓶子,我是一个学习的机器。”正是他们求救的信号。

图片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美国心理科学学会(APS)会士,现任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 苏彦捷

图片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学会网络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 雷雳

另一方面,来自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彦捷,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心理学博士生导师雷雳等高校的与会心理学专家也提示,未成年人的心理问题是与未成年人的成长和发展紧密相关的,有其特点和规律。雷雳表示,青少年的厌学、叛逆等行为背后都隐含着当下发展阶段未被满足的发展需求。例如奇装异服、说脏话等出格动作反映了青少年寻求自我认同的需求,而加入帮会等越轨行为则与亲密感、同伴关系的建立有关。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芦咏莉将8岁、14岁和18岁作为未成年人心理成长与发展的重要节点,指出不同阶段的青少年有其成长的不同特点、需求和烦恼。

此外,人际关系成为了青少年情绪问题的集中痛点。在成长过程中,父母和同伴是青少年的重要支持来源。因此,缺少与父母沟通的时间、遭受家人的打击甚至暴力、被同学孤立、经历校园暴力等事件都让青少年缺乏支持感,“感觉无助又没有安全感。”

微光:谢谢你倾听我

然而,随着互联网平台的成长,微光似乎在点亮少年们心中的阴霾。网络成为了年轻人们的“树洞”,在现实生活中难以被表达的负面情绪,反而更容易在这里说出来。

图片

哔哩哔哩UP主 “雪颖进化论”

与会的B站up主“雪颖进化论”表示,她作为科普心理学相关知识的自媒体工作者,也常常扮演“树洞”的角色,倾听了超过5000条青少年的烦恼。“树洞”的倾听、帮助,与专业而实用的心理学知识内容传播,对于孤独的未成年人而言有着莫大的支持价值。

图片

哔哩哔哩客服部资深经理 宫旭强

作为平台方的B站也关注到了网络平台在未成年人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当中扮演的角色。缺乏现实世界沟通对象的未成年人,往往会转而信任平台与客服。2019年上线的“能量加油站”正是通过在线窗口的情感交互和危机事件的心理干预这两种服务模式,为未成年人提供了发泄、安抚负面情绪的渠道。

2020年,我国未成年人的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达到94.9%。网络时代已然全面到来,而1990-2009年间出生的“Z世代”正是网络世界的原住民。因此,在青少年的社会化过程中,网络、同伴的影响甚至盖过了父母、老师的作用。诚然,互联网的发展对于未成年人成长而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网络环境纷繁复杂,家长往往会担心孩子“受害、受骗、受到不良影响”,甚至产生网瘾;但另一方面,网络也让未成年人能够更早、更便捷地学习、成长,心智更加成熟。

对此,国务院参事室社会调查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原主任郗杰英总结为“顺势而为,趋利避害”,科技本身是中立的,但要使科技向善,就要让算法的发展和运用有利于网民。

那么,作为网络平台,如何能够回应未成年人的心理需求,成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正向引导力?

首先,平台应该满足未成年人倾听、尊重和陪伴的需求。无论是善解人意的“树洞”up主,“能量加油站”里暖心的客服小哥哥小姐姐,还是网络社群当中即使远隔万里,却有着相同经历、相同爱好的同龄人,都能为未成年人创造温暖的倾诉和陪伴空间。

图片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校长 芦咏莉

其次,平台上的内容与内容创作者往往是青少年成长的榜样。芦咏莉校长表示,在网络时代孩子特别需要榜样,追星行为往往正是反映孩子对榜样的需求,榜样所传递的内容影响着孩子的行为模式和选择。因此,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指出,网络平台在内容输出与管理上有其社会责任,在依照法律法规对面向未成年人作出限制性规定的同时,应该更多用正向、优秀的内容主动吸引、影响未成年人。

最后,网络平台应要加强和医学界、心理学界共同合作。网络平台有其无可比拟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郑毅认为,我国心理健康最大的障碍就是社会对心理问题的认知不足。如果能够及时就医干预,诸如成都49中的青少年自杀悲剧很可能不会发生。因此,平台应该从其本身助力科普内容的生产创作,鼓励和吸引专家、权威科普工作者在网络上传播实用、专业的心理健康知识。同时,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也提示,作为一个青少年聚集的社群,平台实际上留存有许多鲜活的心理健康数据和案例。因此,平台也应该关注如何采集、利用这部分数据,为心理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服务。

图片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宋玉荣,半月谈杂志社党委委员、副总编辑丁玫,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在倡议活动上合影

为此,半月谈与哔哩哔哩在研讨会上共同发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保护”倡议活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副部长宋玉荣表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也始终密切关注未成年人成长话题,并充分发挥人才和组织优势,借助科技手段帮助解决未成年人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丁玫表示半月谈将继续聚焦未成年人相关议题,引发多方关注达到共同施策。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希望未来进一步加强和半月谈、中国科协等官方机构的合作,持续通过创新策略与措施,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贡献力量,履行好互联网企业的社会责任。

渡舟:青少年心理健康

是全社会的共同议题

图片

(从左至右依次为,新华社评论员谷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突出贡献奖获得者郑毅,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央网信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首席专家张洪生,新华网总编辑助理刘洪,哔哩哔哩公共政策研究院院长谷雨,中国少年儿童出版总社知心姐姐教育服务中心总监祝薇)

正如与会嘉宾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执行院长、文化经济研究所所长、中央网信办中国网络社会组织联合会首席专家张洪生所言,在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网络与未成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复杂的社会问题在未成年身上的投射,社会环境的命题不能简单地归咎于某一方,而应该形成多方的协力。团中央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许建农呼吁学校、家庭、社会、企业和未成年自身在网络保护上形成五位一体的格局。

图片

团中央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专家 许建农

学校是心理教育的主阵地。然而,有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的心理教师还缺乏专业的心理培训,专职的心理教师的数量仍然较少。因此,心理专家许建农建议从师范生开始,加强心理专业知识的教育,加强对在职教师的心理培训,多角度、全方位为在校中小学生提供网络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第一课堂。作为家长,一是要尽到监护人的职责,不断学习家庭教育的原理、方法,营造温馨、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避免孩子从网络中寻找家庭中拥有的亲密感和归属感;二是要以身作则,自身文明、科学、有度地使用网络,提高网络媒体素养,自觉地学习心理健康及家庭教育的知识。

社会是落实网络保护的大环境。未成年人的接受能力强、喜欢新生事物,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因此若此时社会、媒体能够给予积极正向的引导,以正能量熏陶引导,同时也采取有力的措施,净化社会环境和网络空间,就能够让家长放心,孩子安心,未成年人和互联网才能够和谐相处,同步向上。

互联网企业是落实网络保护的生力军。与会网络专家张洪生提到,在网络时代,需要建立数字社会的伦理准则。作为互联网企业,为未成年人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应该以是否有利于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长为要,使网络空间成为未成年人健康的有益课堂。心理专家、青少年工作者、科普工作者等的入驻都能为互联网平台成长给予专业的建议。

未成年人是自身发展的主责人。在网络平台中,未成年自己也要有意识地学习自我管理、自我规划的方法,做自己人生的主责人,担当起自我成长的责任。

陷入情绪黑洞的年轻人们,正在被来自互联网的更多温暖与善意打捞。

“生活明朗,万物可爱,人间值得,未来可期,我会好的。”

这是一名在B站寻求慰藉的孩子留下的话。真诚祝愿我们的孩子都好好的,希望各界携手合作,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提供更温暖清朗的世界。

(作者:吴雨萱)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