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疫后教育”应注重理想信念的再培养

2021-08-02 17:12
来源:半月谈网

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自去年5月以来,我国各级各类学校逐步由“疫中”的线上教学向“疫后”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转变,“疫后教育”该如何充分运用“抗疫”教育资源,做到扬长避短、强化优势、补齐短板?这是摆在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代表特别就学校“疫后教育”如何培养学生健康心理,把稳人生之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针对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应注重“疫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再培养。

“疫后教育”应突出理想信念之于人生的重要性。理想信念是青年人的指路明灯,是鼓舞创新创业干劲的风帆,是提升心灵境界的阶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就是精神上的‘钙’,没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我们亲身经历了、也让世界见证了我国抗疫的重大战略性成果。我国何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今中国,从执政党的理想追求到人民群众的个人目标都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中国共产党从成立时“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到疫情中“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执政担当,抗疫战士在面对危难时身先士卒、不惜奉献、勇于牺牲,都呈现出了中国人精神上的钙质,帮助青年人垒筑起自己的精神支柱。学校“疫后教育”中要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理想追求,以国家发展和民族繁荣为方向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帮助青年人克服外部诱惑和内心懈怠,在人生之路上保持奋进向上的战略定力。

“疫后教育”应讲好引领理想信念的英雄故事。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一个不敬仰英雄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凤凰涅槃、烈火永生,就在于在民族危亡之时总有无数优秀儿女挺身而出、共赴国难,撑起民族的脊梁。“疫后教育”应善用“抗疫”故事,这次抗疫过程中涌现出的许多平凡而又伟大的抗疫英雄,就是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最鲜活的“教材”:有危难时力挽狂澜的钟南山、张伯礼等;有“与时间赛跑”的一线医务人员;有保障物资供给,奔跑在车轮上的物流人员;有坚守在重要隘口,保障社会秩序的公安干警;有深入社区家庭,开展宣传教育管理的干部群众……。学校“疫后教育”中可以通过聆听抗疫英雄演讲和受助人士口述、参观抗疫成果、中外抗疫对比等多样化的教育活动与方式,使青年人在英雄故事的感召下强化认知,升华情感,重建偶像,播下新时代的“英雄”火种。

“疫后教育”应讲好构筑理想信念堤坝的制度优势。理想信念是植根于时代活土的观念上层建筑,需要国家的政治上层建筑提供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制度体系,在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等方面形成了显著的制度优势。抗疫期间的领导部署、社会动员、物资调度、局势研判、精神弘扬,是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充分展现。正如毛泽东在《送瘟神》后记中所说:党组织、科学家、人民群众,三者结合起来,瘟神就只好走路了。学校“疫后教育”中要从青年人在疫情期间的有序物质生活、主流思想导向等方面强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知和情感体验,在与国外抗疫问题的对比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感受党员干部的中流砥柱作用,感受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精神力量,引导学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历史生成与现实效能的逻辑转换中认知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进而确立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懈奋斗的理想信念。

“疫后教育”应讲好实现理想信念的主体责任。青年人是祖国的未来,是担负时代使命的主体力量。“疫后”的中国,不管是经济发展、社会治理,还是可能出现的一波又一波的“疫情”反扑,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难和困局,需要青年人胸怀梦想、勇于奋斗,担当时代青年的主体责任。学校“疫后教育”中要运用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消除理想信念迷失后囿于自我方寸的烦躁、苦闷、无聊的心理障碍;要通过疫情期间面对的国内困难和国际矛盾,使青年人进一步相信党和国家、相信中国制度,做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守护者;要通过全面回顾防疫重大战略成果,使青年人形成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充满奉献有为的正能量;要全面总结科学有序的抗疫过程,使青年人认识到知识就是力量,着力培养青年学子的科学精神、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激励青年学子为突破西方技术封锁、抢占科技制高点和把握国际话语权、引领世界潮流而刻苦学习、奋发成才。

(作者:刘敏、张俊;供稿单位:成都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