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职业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定点帮扶的实践与探索

2020-07-23 09:45
来源:半月谈网

职业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定点帮扶的实践与探索

———基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香山村扶贫案例

   惠朝阳

摘要:“两联一包”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定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在对致贫原因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发挥自身特点与专业优势,结合贫困村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开展精准扶贫、精准施策。从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及完善基础设施入手,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帮扶措施,形成了以产业发展为主体,重点帮扶为补充,多层面、全覆盖的特色扶贫模式,在助力香山村脱贫攻坚的实践中进行了大胆探索。

职业教育就是为初、高中毕业生和城乡新增劳动者、下岗失业人员、在职人员、农村劳动者及其他社会成员提供多种形式、多种层次的职业学校教育和职业培训。职业教育最主要功能就是培养技术人才,这也是最有效的“造血式”扶贫,因此在脱贫攻坚过程中具有其独特的优势。职业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定点帮扶是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的总体部署要求,是落实党和国家重大决策部署、推进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的必然要求,是我国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责任和政治任务。

“两联一包”是陕西省委、省政府为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做出的一项重大决策。为了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扶贫开发纲要《实施意见》,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定点帮扶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的过程中,立足自身特点和优势,结合扶贫地区实际,探索香山村扶贫机制与帮扶模式,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效果显著。本文以精准扶贫定点帮扶香山村实践为例,归纳总结了精准扶贫定点帮扶价值与路径,期望能为改进职业院校精准扶贫工作模式提供参考。

一、香山村长期致贫原因

安康市汉滨区是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区之一,贫困人口超过10万人。香山村位于汉滨区瀛湖北岸的流水镇,山大人稀,坡陡沟深,闭塞偏僻,距安康市区56公里,全村1522人,脱贫前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24户777人,贫困发生率51.05%。

致贫原因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结果(见图1)。首先,由于香山村地处秦巴山区,山大沟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这是致贫首要原因。其次,是因灾与缺技术。香山村位于灾害频发山区,信息闭塞,农产品销量低迷,对传统农业技术改造能力弱,农业科技进步缓慢,该村虽处富硒土壤区,由于常年信息闭塞,农民不知“种什么、怎么种、往哪卖?”,缺乏相关知识与技术,农产品产业增值无延伸;再次,贫困人口文化程度较低,无劳动能力人员较多,且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现村户籍人口1522人,有劳动能力849人,占全村人口比例55.78%;无劳动能力641人占全村人口比例42.12%;劳动转移外出就业564人,占全村劳动力人员比例66.43%(见图2)。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拥有劳动能力440人,其中:专科以上学历19人占比4.32%,高中文化程度45人占比10.22%,初中文化程度217人占比49.32%;小学文化程度123人27.95%,文盲或半文盲36人占比8.18%(见图3)。另外,香山村党组织由于软弱涣散、组织力弱、带富能力不强、组织生活开展不规范等原因,被流水镇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这是导致扶贫成效较差的重要原因。

二、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在香山村的扶贫实践

(一)提高政治站位,强化责任落实

学校党委会专题研究审议,把定点扶贫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进行部署,将定点扶贫工作纳入学校“双高建设”重要改革发展任务,服务乡村振兴战略。成立由院党委书记、院长挂帅,党委副书记任扶贫办主任的领导小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由后勤处、组织部、宣传部、学工部、监察处、科研处、继续教育中心等多部门成员构成,选派政治强、业务精、作风实的处级干部驻村,形成了“书记抓、聚力推”的工作格局。成立扶贫工作办公室,制定《定点帮扶香山村工作计划》等系列文件,定期召开扶贫工作会议,完善定点帮扶工作整体设计,把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相结合,压茬推进,分解年度任务形成责任清单;建立考核督查机制,把扶贫工作成效纳入各部门年度工作考核指标体系。

(二)确定工作重点,优化帮扶措施

职业院校参与精准扶贫定点帮扶工作要坚持精准方略、提高脱贫实效,主要是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的问题,把扶贫落在点上扶到根上。

自2014年认真贯彻党中央扶贫开发大战略、落实省委“两联一包”扶贫开发工作决策,助力香山村精准脱贫工作以来,学校领导总计60余人深入实地调研、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工作,召开扶贫专题会议20余次,组织专业技术骨干、实践团队深入村内挨家挨户走访调查,掌握贫困户致贫原因,找准贫困村发展的难点,围绕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充分发挥职业教育优势,聚焦问题短板,创新帮扶举措,建立长效机制,探索出精准扶贫定点帮扶“香山村扶贫模式”(见图4)。

如上图,学校帮扶工作通过扶志、扶能、扶智有机结合,提升贫困户脱贫技能,增强其增收能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主要思路:以农村基层党建与精准扶贫互动协调发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教育培训提高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水平;以种植业、特色农产品、光伏发电、智能温室大棚种植食用菌类等产业为手段,依托村内富硒区域中药材的种植,构建起基础产业链,从而为香炉山旅游服务业打下基础,实现村庄脱贫的原动力。通过采取“日咨询、月义诊”形式,形成“校医院+村卫生所”医疗联通体,让村内贫困户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三)坚持精准施策,确保稳定脱贫

1.精神扶贫:党建引领扶贫工程

针对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问题,驻村第一书记及驻村工作队深挖问题根源,出实招、求实效,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具体措施如下:

(1)将党支部活动场所建设工作作为帮扶目标责任重要内容。投入改造资金10万元用于支部活动场所翻新重建,使之成为党员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的标准化、规范化阵地。

(2)强化党员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抓好抓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四议两公开”,提升支部建设标准化水平。学习教育多样化、制度化、规范化,提升领导科学发展的能力。

(3)提高政治站位,铸造脱贫攻坚主心骨。组织党员学习关于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文件精神,把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切实提高村两委班子对扶贫工作的认识,坚定打赢脱贫攻坚战斗信心。

(4)把党建活力转化为脱贫动力。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发挥党支部思想引领作用、模范带头及桥梁纽带作用,克服陈旧观念、激发创新致富路径,引导激励党员干部主动作为,由村党组织牵头,采取“党支部+”模式,把党员群众绑在一起,以党建引领扶贫民生工程。(见图5)

2.村庄环境整治:安灯铺路改善人居环境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一项重大决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2018年投入资金解决香山村村道夜晚无照明,一期完成安装太阳能路灯24盏,驻村干部积极协助村委会多方筹措资金,在各级政府扶贫专项资金支持下,2018年完成了最后4公里村道路硬化。(见图6)

3.特色产业发展:助推乡村脱贫攻坚

(1)土地流转种植中药材

土地流转是农村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在乡村振兴中要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土地流转的现实改革之路。学校根据当地自然资源和中药资源分布情况,依靠土地流转吸引企业进行药材种植,建立吴茱萸种植基地,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产业绿色可持续发展,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合作机制,村集体与贫困户按土地与出资进行分红。2017年协助完成流转土地500多亩,建成中药材种植示范园,累计吸纳香山村及周边贫困户121户386人就业,以租金、工资、分红等多种方式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2018年实现脱贫38户139人。另外,在壮大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同时,学校筹划搭线其它企业投资与合作,结合安康地区独特的人文地理资源,开发以中草药为主题,集商业物流、香炉山旅游等多功能为一体综合项目。

(2)智能温室大棚新型种植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有效途径,是巩固脱贫成果的根本举措。国家“五个一批”中发展产业脱贫一批的发展思路和精准施策方略,在于促进贫困户根植脱贫致富的基因,激活其发展的动力,阻断贫困发生动因。

香山村生态环境良好,适合各种食用菌的生长。学校立足地区资源和市场需求,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化和差异性,建成通过空气温湿度传感器和通风系统及喷淋系统来控制温室内的环境智能温室大棚,可用于木耳、蘑菇等菌苗种植(见图7),手把手地指导村民进行培育、养殖、储存、销售等工作,吸引贫困户融入,采取“党支部+农户”的模式,调整产业结构,实现由“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化。

(3)光伏扶贫电站项目

科技扶贫是科学技术部提出并组织实施的一项在农村进行的重要的反贫困战略举措,旨在应用先进适用的科学技术改革贫困地区封闭的小农经济模式,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的步伐。

学校依托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专业优势,结合香山村太阳能资源丰富的特点,确定开展光伏扶贫工程项目。2019年首次将425W单晶高效半片光伏组件应用于科技扶贫领域,实施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见图8),采用“全额上网”并网,形成了科技扶贫新模式。具体做法是:学校与村委会牵头成立光伏扶贫工作小组,统一对接光伏作业单位并落实选址;光伏电站的设施所需资金由学校专项扶贫资金和省科技计划项目专项资金解决,与村委会及建档立卡贫困户商讨制定了光伏基地运维管理办法,确保贫困户从光伏发电中持续获得收益。该电站并网以来始终保持稳定运行,发电量与日俱增,平均日发电量约为50kwh,累计年发电量超过10000kwh,未来20多年的时间里可解决大约30多位贫困人口脱贫问题。

(4)科技指导畜牧养殖

畜牧养殖业是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学校通过入户摸底和筛选分类,针对有劳动能力但接受技术培训也只能掌握比简单技术的贫困户进行牛羊养殖发展养殖业帮扶。2016-2018年学校拿出22万元帮扶资金,开展养殖种植实用技术培训(见表1),扶持贫困户开展养殖,对养殖户按养殖规模进行奖励补贴,激发养殖积极性,增强“造血功能”,通过不断扩大养殖规模和科学养殖,实现脱贫致富,效果显著。如村民曹文祥,父母多病,家庭年可支配收入不足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仅为3000元,家庭生活举步为艰。结合本人实际情况,驻村第一书记联系技术员对其进行生猪养殖培训,并设立猪崽出栏每头100元奖补,鼓励发展养殖业。经过两年,曹文祥掌握了养殖、种植技术,2019年生猪出栏21头产值9.5万元、辣椒种植5亩产量3000斤,成为了全村养殖种植专业户,并带动11户35人发展养殖种植。为激发脱贫内源发展动力,打破依赖性,把村庄养殖大户纳入反贫困大军中来,推广“党支部+养殖大户+贫困户”的模式,逐步向规模化发展,使产业扶持变产业发展。

(5)“互联网+农产品”模式

目前学校已与当地政府共建电子商务平台项目,借助在销售、管理、互联网等方面优势对贫困群众生产经营的进行培训指导,培养一批农牧科技明白人、销售达人,使贫困户将自己家里散养的鸡鸭家禽、瓜果蔬菜等可以通过电子平台直供的方式供给城市消费者,形成“互联网+农产品”模式,重塑农产品经营理念,促进村经济社会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经济收入。

4.校-校结对:提升贫困地区职业教育水平

教育扶贫对脱贫攻坚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是根源扶贫。完善职业教育协作政策和结对帮扶机制,是深度贫困地区发挥职业教育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任务。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在人才培养、发展目标等方面存在不同之处,对口帮扶更加需要“精准”。学校在课程资源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社会培训、专业建设与开发、实验室建设与开发等方面,围绕“3+2”联合办学、产学研基地建设、师资培训、学生技能培训等扶贫项目进为汉滨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提供“菜篮式”的结对帮扶。为职教中心捐赠实习实训设备、多媒体、投影机、办公桌椅等办公设备,面向当地群众、职中师生举办汽车应用维修、电子商务、电子技术、焊接技术培训班8期,累计培训400余人。

5.医疗联通体:推进健康扶贫

基本公共服务的可获得性可以显著提升贫困地区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明显改善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分配不利的局面。为了让贫困户医疗等生活方面得到保障,学校调动党政、后勤、科研等部门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使其汇聚于定点扶贫工作中,共同参与和推动。采取“日咨询、月义诊”方式开展健康扶贫,组织校医院的医生为村民进行了测量血压、体温,心肺功能检测;健康咨询,帮助村民树立健康意识,预防疾病发生。同时,筹措资金完善村级卫生室设施,捐献药品,形成了“校医院+村卫生所”医疗联通体,让村内贫困户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着力使健康与教育保障全覆盖。

(三)保持高位推进,脱贫摘帽奔小康

学校党委按照省委省政府脱贫攻坚的精神及具体要求,对香山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家庭状况、收入来源、就业、继续接受培训能力等进行全面摸排,坚持分类施策、动态管理,对具备接受教育能力扶贫对象开展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科技扶贫,对其他贫困人员开展传统的养殖技术培训,千方百计开展帮扶,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推动增产增收,增强造血功能。近年来,学校组织10个党支部、6个处室、384人开展结对帮扶,先后选派9名干部驻村帮扶,累计投入人力400余人次,捐赠物品、资金120余万元。出真招见实效,本村贫困人口数量从2013年末的224户777人,下降到2019年末的17户36人(见图9),贫困发生率从51.05%下降至2.37%。201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202.3元,香山村脱贫摘帽(见表2)。

学校将专业优势与地区产业情况相结合,创新扶贫机制与模式,对香山村开展有针对性地帮扶,精准扶贫工作得到有关部门的肯定和地方政府及群众的高度认可。中国日报、陕西日报等媒体对学校的精准扶贫工作进行了报道。2017年,陕西日报以《发挥优势、主动作为、精准发力,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打好教育精准扶贫“攻坚战”》为题,专版聚焦学校精准扶贫工作,并受邀参加陕西特色产业高校扶贫工作推进会并作了交流发言,为兄弟院校提供了有益启示和借鉴;2018年,学校驻村工作队获“驻安康市汉滨区流水镇香山村脱贫攻坚先进驻村工作队”称号;2019年,中国日报以《职业院校技术研发与应用成果应更接地气》为题报道了科技扶贫项目,并受到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肯定。

三、精准扶贫实践与探索的几点体会

职业院校在社会合力扶贫体系担负着人才帮扶、智力帮扶的重要角色。需要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精准扶贫的战略意义,理解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主动担当,主动作为,以就业脱贫为导向,以职业院校为主阵地,以建档立卡贫困户中有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需求的人口为重点,帮扶贫困人群掌握一技之长,依靠技能实现就业创业带动稳定脱贫。

(一)明确扶贫工作思路,拓展扶贫空间

职业教育肩负着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政治使命。作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手段,职业教育的改革发展一定要和职业教育脱贫攻坚战同频共振,在脱贫攻坚中改革创新、更进一步,探索创新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扶贫模式。

(二)找准重点扶贫项目,创新扶贫机制

职业院校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精准选择帮扶项目,将行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突出知识优势,统筹人才、智力、科研等方面资源,推进优秀成果转化,助推帮扶地区产业发展升级。不断创新扶贫机制与模式,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从技术层面进行机制创新,可探索‘区块链+’在民生领域的运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在精准脱贫的上应用,构建精准扶贫共识、不可篡改及可追溯等管理机制,更好地解决精准扶贫过程贫困人口动态、扶贫项目选择、扶贫措施匹配、脱贫考核等问题。

(三)丰富校地合作内涵,实现长效双赢

创新扶贫机制与模式基础过程中,将精准扶贫工作与专业(群)建设结合,坚持公益导向,搭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平台、资源与成果共享平台,主动担当服务职业教育精准扶贫使命,进一步把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方向,形成专业建设与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双赢”良好态势。

(四)强化职教人才支撑,推动乡村振兴

解决乡村群众就业问题对于脱贫致富至关重要,就业需要产业支撑,而产业离不开技能人才支撑。职业院校承担着技能人才的教育和技能培训的主要任务,要让广大群众掌握一技之长,为乡村振兴输送技术技能人才。利用自身优势挑选专家和教师继续开展技术帮扶,利用生产性实训基地、工程技术中心、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大师工作室等开发脱贫致富项目。围绕农村产业发展需求,优化专业布局,完善培训体系,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