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思政课“潮”起来,师资瓶颈凸显

2019-06-26 09:27
来源:半月谈网

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堂实景思政课

思政课堂玩“跨界”“穿越”,音乐、演讲多种表现形式融合……如今,各高校已普遍开展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探索,涌现了不少“精品课堂”“网红教师”,得到了学生的认可和追捧。与此同时,思政课专职教师少、创新能力不足、“大班额”普遍等问题愈发凸显。

从“点名课”到“网红课”

“现在是1938年,日本的军机在我们的头顶上飞过,疯狂地轰炸岳麓书院、岳麓山,你的身边,一声声爆炸声接连响起,有100多名师生罹难……”在岳麓山脚下的爱晚亭旁,经常可以看到一群学生围着思政教师龙兵,听他慷慨激昂地讲过去的故事。

为了把抽象的价值观变成生动的故事启发学生,龙兵常打造“移动”的思政课堂,讲岳麓山上长眠的湖湘英烈,讲爱晚亭旁指点江山的革命先辈,讲脚下这片曾饱受战火侵蚀的热土……

“我的课堂互动环节较多。比如,讲到中国为什么会选择社会主义,我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并通过大量的史料和对比,引发学生思考。”长沙理工大学思政教师蓝茵茵说。

“对比《星际穿越》与《流浪地球》两部电影,试问中美价值观之差异是什么?请抢答!”在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8级动漫3班学生“形势与政策”课上,思政部青年教师刘思宇播放了两部电影的片段后,同学们赶紧点击手机上学习App的抢答键。“抢”到答题权的雷海薇同学忍不住喊了一声“耶”!

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卫良介绍,一直以来,思政课号称最难上的课,也是最容易让学生走神的课。“如今,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使思想政治理论课变得‘有意思’,思政课已经从‘点名课’成为‘网红课’,受学生欢迎的思政教师也越来越多。”

教师队伍成最大掣肘

半月谈记者发现,走红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均善于运用多媒体的教学载体、贴近学生的生动案例、喜闻乐见的互动方式、探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而这些对教师的专业素养、知识范围、教学能力都是考验。

目前,虽有部分高校思政课受到学生好评,但总体数量仍然偏少,精品课多呈碎片化态势,在小范围内讲授。不少受访者指出,教师队伍建设滞后已成为思政“课堂革命”的最大掣肘。

半月谈记者在多所高校了解到,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学生的比例多在1:1000左右,有的甚至达到1:1200,远低于国家要求的1:350的比例。教师数量不足导致思政课堂规模大,多为几个自然班合并而成的“大班额”,100人以上的课堂较为普遍,教学效果难言理想。

云南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平均年龄为48岁,已没有一个30岁以下的专职青年教师,甚至出现了省教育厅举办的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比赛“无人可派”的情况。这是当前不少高校思政教师队伍的一个缩影。

为满足教学的需要,不少学校不得不大量聘用兼职教师,包括校内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退休教师及在读研究生等。这些教师多为“半道出家”,专业基础薄弱,大部分未接受思政教学方面的专门培训,课堂上“照本宣科”较多,教学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

让老师们安心当好思想领路人

张卫良说,目前各高校思政学科师资力量普遍不足,要加快充实35岁以下青年教师数量,加大人才队伍建设。云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苏丽杰建议,应加强优秀思政学科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为各高校招聘、引进人才提供充分条件。

“各高校应该搭建更有效的交流平台,整合精品课程资源,以创新课程的系统化开发来推进思政教师有针对性的交流、培训,从而整体带动教师教学能力提升。”云南民族大学副教授邹丽娟认为,思政教师不可能个个都成为“网红”,思政课提质还需在教材开发、课程建设上下功夫。

长沙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梁建新认为,思政教师“打铁还需自身硬”,必须在理论基础、价值观念、理想信念、道德规范上真正“硬起来”“正起来”“强起来”,才能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信服。

此外,不少受访者还建议,应在职称评定时对思政教师提升教学质量予以倾斜,将他们从课题、论文中解放出来,以科学的评价机制激励他们的工作热情。(半月谈记者 谢樱 白靖利)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