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作为一名曾在北京完成义务教育的河北省高三学生,对中小学德育现状感触颇深。窃以为,要在中小学卓有成效地推进德育工作,需为中小学德育诸多梗阻开出良方,对症下药,从而祛除推进中小学德育工作上的诸多痛点。
传统教学思想跟不上时代要求
近年,我国深化教育改革步伐加快。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人文社科素养,作为加强素质教育的主要抓手,也成为新高考综合评价的考察内容。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受影响,中小学加强德育工作意识未必更趋强烈。
立德树人,历来不缺口号,几乎每所学术的校训都含有“立德”的内容。然而,多年来,受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人们评价一所学校的好与差,几乎一致聚焦在该校的重点学校的升学率上。这就导致学校把主要精力全部投向了如何提升学科成绩,致使德育变成思政课。不少中小学,把立德重任交给了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老师,仅靠在课堂上教学生思想政治知识,给“三观”划个圈……德育的功夫在课堂外,然而,课堂外的时间,基本都分配给了其它学科,育德徒留口号声。
教育部重拳推进基础教育就近入学和减轻学生学业负担,部分省市高考采取三位一体招生,客观上为学校和家长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注入了一定动力。然而,在全面改革高考制度前,对某些高考大省来说,在学校和家长看来,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升高考成绩努力,德、体、美再光鲜,都不如提高重点大校的升学率诱人。不加大学校在评优奖惩中德育成果的占比,没有科学严谨的德育成果考评体系,不少地区的德育工作,长期内仍难有大的起色。
中小学校教师育德能力亟需加强
中小学德育,始于教,重在育。教与育,犹如车之双轮,需齐头并进。德育与其它学科不同,德育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课。学生把教材和书本知识记得滚瓜烂熟,并不意味着学生已经有完善人格、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小学生对空洞的说教很难入脑入心,甚至触发逆反心理。要养正学生“三观”,引领学生知行合一,德行并重,仅靠书本知识,仅靠课堂内,永远无法办到。课堂外,以什么为主题和内容,采取何种形式,才能使学生从知识感同到思想认同,从而上升到理论认同再到行动自觉,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要不断思考的问题。
当前,我们身处一个信息高度发达的社会,无论是国家大事,还是社会问题,乃至“网红”言行,都时刻影响着“三观”尚未完全确定的中小学生。如何及时跟踪、掌握影响学生的思潮,排解其思想困惑,对所有德育教师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打铁还需自身硬,育人更要品自高。思政德育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育德的难度远胜于教书。然而全国不同地区师资力量和教师水平参差不一,各地德育教师对中央精神或国家政策的理解与把握难免存在偏差,对社会某些现象、事件的解读也未必恰到好处。所以,全面加强德育教师的人文社科素养,不仅是各校落实立德树人工作的首要任务,更需久久为功。
学生崇德向善,需重锤响鼓激励
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然而,在现实中,努力提升学科成绩可以赢得考入更好大学的机会。培养体育、艺术特长可为学科成绩差的学生进入理想大学另辟蹊径。人文素养虽是学生核心素养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无论其素养多高,对其进入优秀大学的作用也相当有限。多年来,高中多学科、各种科技创新类比赛如过江之鲫,基本都与其是大学自主招生报名条件有关。如果建立起科学严谨的德育考评机制以及制订对人文素养高的学生重鼓奖励政策,还会有哪位家长不更加关心孩子的综合素质提升呢?
总之,打通中小学德育的梗阻,需学校、家庭、社会集思广益,全过程、全方位的不断努力。
(作者系保定市第一中学学生 张琳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