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的要义就是树立德业,培育人才。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源于《周易》,激励多少莘莘学子奋发有为,召唤多少仁人志士建功立业。“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寥寥短语,十分深刻地论述了德的重要地位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辩证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基本主张。古人讲人生“三不朽”,就是立德、立功、立言。由此可见,立德是居于首位的,立德是建功、立言的根基。人而无德,行之不远,唯立德方有这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教育应该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培养服务国家发展作出贡献的人。我们的教育就是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我们国家现代教育的当务之急。立德树人要收到好的成效,需要从以下四个界面系统推进。
——学生界面的立德树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五次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要求,我们的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这六个方面下功夫,以其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式,专业的途径,引导广大学生通过回眸历史又眺望未来而拥有坚定的中国心,坚持立足又通晓世界来怀揣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勤奋学习立志成才的历练中做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中国人,在发展事业报效祖国的征程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教师界面的立德树人。教师是教育发展的第一资源。争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是教师发展的内在修炼。成为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奉献祖国的引路人,是教师价值的外显表达。在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学校党的建设的新时代,按照总书记讲的“做老师就要执着于教书育人,有热爱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坚守”,做“四有”好教师,当四个引路人,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言传与身教相统一、潜心问道与关注社会相统一、学术自由与学术规范相统一,这就是教师视角和教师工作的立德树人。人民教师筑梦未来,筑梦当为民族铸魂,广大教师的自觉行动,能够让“国家的未来决胜于教室”成为现实。
——学校界面的立德树人。中办国办在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要健全立德树人系统化落实机制。强调要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的大中小幼一体化德育体系。要注重培养支撑终身发展、适应时代要求的关键能力。要建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可见,《意见》从德育体系、关键能力、长效机制三个维度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构建起一个“金三角”。德育体系包括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突出开展理想信念、民族时代精神、道德、社会责任、法治、文化教育,健全三全育人,发掘课程德育内涵,加强德育课程、思政课程。注重五个结合,用好多种资源,发挥英模、名家的引领作用,校史校风校训校歌的教育作用,学校党、团、队组织的育人功能。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多方面共同育人的格局。关键能力强调培养认知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职业能力。仅认知能力就需要引导学生具备独立思考、逻辑推理、信息加工、学会学习、语言表达和文字写作的素养,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创新能力需要激发学生好奇心、想象力和创新思维,养成创新人格,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大胆尝试、创新创造。长效机制要求切实加强和改进体育、美育,深入开展劳动教育,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国防教育。如果过去一些学校还存在方向不明,路径不清,办法不多的问题,那么,这个《意见》应该成为学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基本遵循和路径依赖。广大学校都能够结合实际,认真贯彻,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会呈现出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大好局面。
——政府界面的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这是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基础上,洞察时代发展趋势,对教育体系和人才培养体系的新论断。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在规划发展教育时,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各环节,贯穿教育各领域,学科、教学、教材、管理这几大体系要围绕立德树人这个目标来设计,引导教师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一些地方的教育,在办学、招生,教学、考试,管理、评价等方面,仍没有回到立德树人的正确轨道上来,仍然在自觉不自觉地偏离方向。教育的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受害的是一代人,后果不堪设想。为防止陷入“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怪圈,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凡是不利于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这是值得警醒的。校际之间或许会有竞争攀比,只要政府下定决心,“五唯”的“顽瘴痼疾”是可以得到纠正的。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起来了,一个14亿人口大国的人才优势和智力优势不可估量。教育现代化推动国家现代化的朝阳就会喷薄而出。(作者:李源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