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家校矛盾难解?这所学校说不!

2018-11-12 09:30
来源:半月谈网

胡爱红

家庭与学校,是两个最能左右孩子成长的场所;家长与教师,是两个最能影响孩子成才的群体。但近年来,本应协作共进的家校关系却屡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甚至成为引发社会舆情的导火索。

家校关系怎么了、怎么处?已成为一道无法回避的时代课题。在寻求答案的道路上,山东济南舜耕小学已探索了10年。

家校关系30年的变与不变

9月1日是新学期报到日,不少小学周边被送孩子的家长围得水泄不通。济南舜耕小学却有一群人,主动沿着校门前的人行道拉起一条分隔线。还有人佩戴着红色绶带,引导学童步入校园。他们便是舜耕小学“家长护卫队”的成员。

在这里,每到上下学的时间段,都有这样的家长志愿者义务执勤,维护校园秩序、保障学生安全。这一特色制度已成为令其他社区羡慕的风景线。

与之类似,舜耕小学的家校合作项目还有很多。比如为增强父亲的教育存在感,学校组织了“爸爸俱乐部”;为让女性家长发挥更大作用,学校建立了“辣妈联盟”。学校的家长委员会,名字也与众不同,叫做“舜友联合会”。

一个“友”字,点出了舜耕小学家校关系的核心要义。这也是校长胡爱红从教32年来形成的心得。

“我1986年参加工作,接手的第一个班就是高年级的毕业班,家长大多是‘60后’。”在胡爱红看来,每一代家长都带有鲜明的时代标签。比如“60后”家长,普遍对教师、学校怀有敬畏心理,高度配合学校各项工作;“70”后家长,开始有了家校对话的渴望,但反映自身诉求的方式方法还比较含蓄;“80后”家长在家校关系中,表现得更为强势,并更在意个体的感受。

家长在变,学校在变,社会对教育的诉求在变。胡爱红也从年轻教师成长为教育管理者。但她认为,无论外部条件如何变化,只有家校合作、家校合育,才能实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达到双赢效果。

家与校: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责任

有的孩子患有多动症,上课时在教室里跑来跑去。束手无策的家长提出,要暂时放下本职工作,到课堂上陪读一个学期,询问学校是否同意。

有的孩子在学校被老师批评,回家后向父母转述遭遇。家长当着孩子的面,指责老师的种种不是。孩子又把家长的话,带到学校,造成更大的不愉快。

有的孩子调皮捣蛋,为观察火焰颜色在实验室里偷点蜡烛、为满足好奇心摆弄校园灭火器。家长与学校沟通,却以摆谱、显示自己人际关系广泛开场……

作为一校之长,这些都是胡爱红日常工作中遇到的案例。一个孩子与一群孩子的正当权益如何平衡,家庭与学校的分寸如何把握,家长与教师的交流如何畅通,都是一线教育工作者需要面对与解决的问题。一个措施不妥、一个细节失察,都可能埋下矛盾冲突的导火索。

“我给家长说,咱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孩子更好地发展。作为育人成才的职业,专业的教师应当被给予更多信任。”胡爱红说。

教育更需要的是具体事例的处置措施,而不是张口即来的道理原则。在与家长交流中,胡爱红经常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建议在职场打拼的家长,尽力多留出时间、空间,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鼓励班主任将一些班级管理岗位,交由所谓“调皮鬼”,来唤醒孩子对规范的意识。

多年走来,许多初次见面就针锋相对的家长与胡爱红成了要好的朋友。一些曾令教师、同学头疼不已的“淘气包”,懂了规矩、知了分寸,更保有了好奇、求知、活泼的天性。

“不同的角色,相同的责任”,这是2013年舜耕小学第三届“家长节”的活动主题,也代表了胡爱红对家校关系的看法。

“我认为,对孩子来说,家庭与学校要成为两股汩汩流动的活水,共同汇入立德树人的池塘中。”胡爱红说,家校之间没有多少大事,但就是一件件小事、一次次相处彰显着教育的情怀与温度。

互融共生的生态教育共同体

“聚焦每个家庭、成就每个学生,形成同心同德、同行同育的优质教育生态,进而形成有温度、有情怀、互融共生的生态教育共同体。”胡爱红这样形容她心中理想的家校关系图景。

在此理念指导下,舜耕小学实施以儿童为中心的浸润德育、耕读课程、互学课堂、蝶变计划和家校合作,全力打造环绕儿童的微生态环境,构建支持儿童成长的“学校、家庭、社会”三圈层生态圈。

如今在舜耕小学,家委会开设的“家长学校”受到家长们的广泛欢迎,家长们可以在此了解“当下我们如何做家长”“爸爸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如何有效防止您的孩子沉迷网络”等。(半月谈记者 萧海川)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