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未来教育,将颠覆什么? 对话好未来CTO黄琰

2018-09-17 09:16
来源:半月谈网

2018好未来人工智能大会上,好未来CTO黄琰发表主题演讲

未来教育什么样?人工智能、脑科学、大数据如何重构未来教育版图?如何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让其受益一生?近日,半月谈记者专访了好未来教育CTO(首席技术官)黄琰,探讨前瞻科技如何改变教育。

半月谈记者:目前在教育领域,哪些科技正在被广泛应用?对教育生态带来哪些改变?

黄琰:科技在教育里正在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从2013年开始,很多人都投入到这个浪潮中。目前,科技与教育的融合主要体现在三大领域。

第一是直播+教育,通过直播和教育的结合,解决教育资源不均衡、教育不公平问题。

很多优秀的老师更愿意去北上广深等一线大城市,因此在很多偏远地区,硬件到位了,软件却跟不上。针对这种情况,好未来推出了双师授课模式,通过互联网直播形式,让大城市里的优秀教师也能给贫困地区的学生授课,目前已在河南嵩县、河北雄安新区等地公立学校以及100多家教育培训机构进行了成功试点。

第二是AI+教育,通过人工智能和教育的结合,解决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

我们一直在讨论中国缺老师,本质上是中国缺好老师、缺关心孩子的好老师。AI能让好老师覆盖更多的学生,让更多普通的老师可以更快地成为好老师。比如,之前好未来发布的WISROOM智慧课堂解决方案,就是希望通过人工智能给老师装上“100双眼睛和100双耳朵”,赋予老师千里眼、顺风耳以及超级记忆。另外,通过我们的备课系统,一个普通老师可以轻松备出高质量的教案,“60分老师”可以很快地变成“80分老师”。

第三是大数据+教育。大数据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把以前的“教育黑盒”数据化,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目前课堂上老师教的过程,课后学生写作业的过程,都没有进行数据的精准化标记、分析,都处在“黑盒子”中。比如老师与学生互动了几次,今天老师讲课兴奋不兴奋,学生听懂了没有,这个同学和班里其他同学比较是什么样子……这些问题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改进和解决,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半月谈记者:教育同其他行业不一样,有其独特的规律,你认为技术改变教育的关键点是什么?改变的秘诀是什么?

黄琰:好未来一直坚持“用科技推动教育进步”的理念,目前已有4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每年大概有上百个专利产生。

在进行教育科技研发时,我们非常重视教育的底层逻辑,就是说不仅仅是将教育过程工程化、数据化,还要从教育的本质出发,了解哪些东西是能从根本上颠覆的,哪些东西是可以优化改良的。

教育要想真正做得好,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目前我们正在研究的重点就是从传统教育信息化到人工智能,再到大脑认知的过渡,了解大脑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设计教育体系、课程结构和教育进度,以便因脑而异,因脑施教,开展精准教学,培养能让孩子受益一生的素质和能力。

好未来“WISROOM”智慧课堂概念图

半月谈记者:能否举例说明?

黄琰:每个孩子学任何知识都有最佳学习年龄区间,比如背唐诗、学钢琴、学外语都有最佳窗口期,对最佳窗口期的研究要借助脑科学研究。通过脑科学研究,我们可以清晰地知道每个孩子的学习窗口期,这样就可以给家长更多的选择,从而事半功倍。

现在类似的学术研究已经有很多验证,也有不少论文发表,但缺乏产学研结合的渠道,我们目前所做的事就是把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教育实践。现在,我们已同清华大学、斯坦福大学、中科院等一流科研院所在人工智能、脑科学研究上展开了深度合作,我们想把科研院所里的新技术、新方法第一时间进行消化,并运用到实际中。

半月谈记者:在谈到未来教育是什么样时,好未来创始人兼CEO张邦鑫曾说,互联网正在重构学习,人工智能将融合教育。如何重构?如何融合?

黄琰:在互联网出现之前,学习是一个行为;互联网出现后,学和习可以拆分开,实现大规模的分工和应用。

比如双师授课模式,讲课的时候有一个主讲老师和一个辅导老师,主讲老师可以给很多人讲。这些人里,每20个人或者每40个人有一个虚拟班级,每个虚拟班级配一个辅导老师。主讲老师负责学的那部分,习的部分是由辅导老师带着练习。这样,有的老师就专门在“学”上思考,怎么让孩子学得更好;有的老师则专门在“习”上思考,如温习需要多长时间,作业能不能布置得更好。

人工智能未来将融合教育,我们认为最大的改变是人工智能可以实现学生和系统的交互,而这种交互的意义是巨大的。教就是传授知识,机器可以完成,并且通过人工智能,机器能够更懂学生,能够点他的名、表扬他、鼓励他,也能够批评他、提醒他哪些地方做得不好,机器在真正意义上活了;育就是品格素养,包括灵魂的共创共振、情感的连接,这些角色由老师扮演。

半月谈记者:您能描述一下未来教育的场景吗?

黄琰:在未来的5年和10年内,整个教育体系将会发生很大变化,科技让人们的学习环境和学习场所无缝衔接,公办学校和教育机构会有更多层面的融合,学生的学习路径在统一的教学环境下可以更加个性化,老师将更多地在唤醒、激发、鼓舞学生上投入精力。

半月谈记者:在适应未来方面,您觉得培养孩子什么能力最重要?

黄琰:我们请了很多教育专家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研讨,最终归纳出六大能力体系,包含三大能力和三大思维。三大能力是阅读能力、沟通能力和探究能力;三大思维是抽象性思维、思辨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前者是我们把知识吸收进来的能力,后者则是把内部能力外化。

在脑科学研究中,有一项是研究人的能力模型,我们会分析哪些能力模型是和他的成绩相关,哪些能力模型和他的幸福指数相关,哪些能力模型和他以后进入社会的适应性相关。了解了相关性,就可以为孩子量身定制解决方案,提升未来社会适应能力。我们认为,只有悉心培养学生受益一生的能力,才能帮助每一个孩子实现人生梦想。(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责任编辑:王静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