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陇南市宕昌县小寺麻小学校长马彦飞的每个清晨,都是从煮100个鸡蛋开始的。
鸡蛋来自于政府提供的营养早餐,因为学校在山区,鸡蛋煮好再送来就凉了。于是,马彦飞组织老师在教室旁架起了锅,伴着琅琅的读书声,炊烟袅袅升起。
除了鸡蛋,这个拥有近百名学生的乡村小学校长,还有和其他校长不一样的操心事——学生生病怎么办?留守儿童家庭教育怎么管?老师不够怎么排课?
自从参加工作,他就在农村任教,至今已十余年。“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我理解农村孩子的辛酸,理解知识对他们的重要性。”
在全国,有330万像马彦飞这样的乡村教师,在15万所农村义务教育学校,为4000多万乡村孩子带来知识。
“确保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都能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身的命运,是发展乡村教育的重要目标。实现这一目标,优秀的乡村教师是基础。”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院长邬志辉说。
直面短板
“长期以来,乡村教师队伍一直是我国教师队伍建设的难点和短板。城乡发展不平衡、交通地理条件不便、乡村学校办学条件欠账多等客观因素的存在,使乡村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巨大的困难。”邬志辉说。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已成为制约乡村教育发展的桎梏。
从数量上看,乡村教师短缺,尤其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农村地区的村小、教学点,教师严重不足。从质量上看,乡村教师老龄化严重,不少中西部连片特困地区的乡村中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已在45~50岁,教师知识老化、教育观念更新滞后、教学能力不足等问题都不同程度地存在。
待遇低、地位低、成长空间狭窄等痛点,是乡村学校难以吸引老师的症结所在。数据表明,乡村教师月平均工资在2500元左右,甚至更低。与较低的待遇极不相称的是,缺少编制导致的普遍较大的工作量,一人教几门课是常事。“我们不仅仅是孩子的老师,还是孩子的保姆,有时比家长还要负责任。”马彦飞说。他曾在夜里找离家出走的学生、走20多里山路劝学生复课……
很多人是靠着“坚守”留下来的。贵州省赫章县达依乡第二小学教师汤伟,自1986开始从教就再没离开过村级学校的三尺讲台,他在职业生涯的大部分时间拿着千元左右的工资,“没想过不干了,好像有点执迷不悟。”他说,“一站到讲台上,看到学生两只眼睛亮亮地盯着你的时候,想少讲两句,都不好意思。”
为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教育部等部门先后实施了特岗计划、“国培计划”、乡村教师生活补助等一系列政策举措。
特别是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以下简称《支持计划》),将乡村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实现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基点,从全面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拓展乡村教师补充渠道、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统一城乡教职工编制标准、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倾斜、推动城镇优秀教师向乡村学校流动、全面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建立乡村教师荣誉制度八个方面,给予乡村教师特殊支持。并提出到2020年,努力造就一支素质优良、甘于奉献、扎根乡村的教师队伍。
待遇明显改善
从北京城区向北出发,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包括一个多小时的山路和一段没有信号的山谷——才能到达位于北京市延庆区的千家店学校。经过这里的公交车每天只有定时定点的9趟。
“过去山区学校没人愿意来,都是山区学校老师想进县城,现在反过来了。”该校校长董艳生告诉《瞭望》新闻周刊记者,《支持计划》实施后,在原有工资的基础上,每位一线教师每月多得生活补助3600元。“涨完之后,我们学校教师工资在当地算是较高水平了。”他说,这两年先后有6位教师主动从县城调了过来。
类似千家店学校这样的待遇改善,是很多人最直观的感受。2017年,东北师范大学中国农村教育发展研究院发布《支持计划》实施评估报告指出,该计划实施成效显著,教师补充渠道趋向多元,编制标准更加合理,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局面基本形成。评估报告指出,2016年,全国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教师生活补助共投入补助资金44.3亿元,比2015年增加了9.9亿元。
不少地区出台了乡村教师定期体检和重大疾病救助政策。据了解,2015年、2016年,中央分别安排资金19.4亿元、24亿元支持建设农村学校教师周转宿舍3.2万套、4.7万套。
作为教师的核心利益,乡村教师职称评聘机会正在扩大。全国22个省份提出对长期在乡村任教的在编在岗教师达到相应职称条件和资格的,可不受岗位数量限制参加高、中级教师职称评聘;乡村教师也设置了正高级职称。2016年,106万教师获得了乡村学校从教30年国家荣誉证书,作为其中一员,汤伟感慨良多,“这是对我们工作特别大的肯定。”
“乡村教师现在从教意愿更强、工作积极性更高了。”邬志辉说。
一方面提高待遇“留得住”,一方面增加补给“下得去”。近年来各地通过调整编制标准、实施特岗计划、扩大地方师范生的培养规模、增加定向培养“一专多能”的乡村教师、实施城乡校长教师交流轮岗等方式,加大乡村学校师资供给。仅2017年,全国就招聘特岗教师约8万人。
“教得好”也在得到更多保障。顶岗置换、网络研修、送教下乡、专家指导、校本研修、“国培计划”等等,针对乡村教师的培训力度不断加大、模式更加多元。
“参与培训的老师回来以后,整体带动了课程研发、教学质量的大幅度提升。”董艳生说,“现在我们这里,农村教师跟城里教师的培训基本是一致的,别看我们是山区学校,将来也是可以出名师的。”
解除后顾之忧
“乡村老师的地位还是不太高,考到县里的老师都觉得挺骄傲,但是说‘我在农村教书很骄傲’的,太少。”马彦飞说。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薛二勇等专家坦言,政策在落实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乡村学校吸引好教师仍然不易,比如轮岗,仍以城市到乡村的单向轮岗为主,难以调动城市教师积极性,还有人借政策倾斜在农村评上职称后就流动走了。
“还是要提高待遇,让教师没有后顾之忧,有吸引力自然就有人去。”北师大教育学部教授袁桂林说,现在待遇在提高,但多是“补欠账”,增加部分远远不够。
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副院长庞丽娟在调研中发现,如果乡村教师工资每月增加1000元,能吸引教师到农村从教;如果翻一番,就能稳定教师在乡村长期从教。因此她建议,实施“国家乡村教师岗位工资性收入倍增计划”。“如果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提高0.1个百分点,新增经费就能够满足300万乡村教师收入翻番的资金需求。”
但仅提高工资水平还远远不够。待遇是综合标准,教师在意的除了工资,还有专业发展、职称晋升、子女教育等等。
生活不便是受访教师说得最多的——没法及时就医、没有娱乐活动、不能照顾住在乡镇的家人、找不到对象……一对夫妻都在千家店学校任教,没时间照顾上幼儿园的孩子,只能雇保姆。“两口子为学校学生的发展,把自己的孩子搁在县城没人管。”董艳生说。
与城里学校相比,乡村教师参与培训、进修的机会很少,这直接影响职称评定,导致职业发展通道偏窄。网络培训是目前乡村教师培训的主要形式,但反响欠佳。“村里网络不好,而且网络跟真人互动的效果差别挺大的。”贵州省兴义市泥凼镇梨树中心学校教师罗忠花说,“好的培训机会一般放在镇上,基本不可能放到村里来。”
“现在政府举措是普惠和补偿并举,以补偿性为主,但政策还应该更精准。”薛二勇说。
把教育放在第一位
因为教师紧缺,马彦文所在的学校,常常是一位老师同时给两个年级上课,“一个人要干两个人的活儿。”
事实上,农村教育结构性缺编的问题很普遍,村小和教学点问题尤其严重,普遍存在“一师多科”“一师多班”的现象。
缺编加大了工作负担,相比城市老师14节的周课时,多位受访乡村教师的周课时已达到19~25节。缺编还导致培训的工、学矛盾,“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编制卡得特别死。好的培训机会来了,老师走不开就浪费了。”董艳生说。
因缺编、教师专业单一,学校音乐、美术、体育甚至英语教师奇缺,只能靠其他老师代课,教非所学。“比如农村孩子体格都很好,但没有专业体育老师培养,就浪费了。这是教育的缺失。”马彦文说。
编制向乡村教师倾斜已呼吁多年,落实过程仍困难重重。目前,我国是“以县为主”的财政体制,由县级统筹设置编制。教育部门能获得多少编制,取决于县级财政能力、上级部门的编制政策,以及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
专家指出,很多地方的编制落实不到位,往往是因为没有对口部门的编制指标和财政预算。一些财政能力较弱的地方,迫于财政压力有编不补,甚至压缩教师编制。而在各地普遍采取财政计划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的背景下,一些县政府未结合实际要求包括教育部门在内的所有部门编制都“只减不增”。
薛二勇建议,在完善教师流动政策的同时,可尝试政府购买服务。“这个地方可能只这五年缺老师,五年后孩子就转走了,这段时间不需要那么多老师入编入岗,政府可以购买社会的教育服务。”
邬志辉建议,应采取以常住学龄人口为基数的教师编制配置机制,并通过精简压缩和“事改企”回收编制,设立中小学教师临时周转编制专户。在财政方面,基础教育经费保障应由县级财政为主转向省级财政统筹。
“现在中央文件都已经出台,关键要加大落实力度。”袁桂林说,“要真的把教育放在第一位。”
“乡村教师不仅仅是一份工作,还是一份责任和担当。”马彦飞说。他希望自己的学生“要做一个有用的人”,“就是能够体现自己价值的人。”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徐欧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