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白皮书。白皮书从五个部分全面总结了本国反恐怖主义工作的规律特点和实践做法,阐述了中国逐步探索出符合本国实际的反恐怖主义法治道路,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公共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为全球和地区安全稳定作出贡献的重要实践。运用法治打击恐怖主义,中国一直在行动。
立足本国国情,中国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善。白皮书指出,中国立足本国国情,坚持宪法原则,借鉴学习国际社会有益经验,加快了国内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建设进程。修改完善刑事法律、开展反恐专门立法、完善其他相关法律、健全有关行政法规、新增相关地方性法规、制定部门与地方政府规章,中国不仅修改完善了刑事法律,还不断对相关法律中涉及反恐怖主义的具体内容进行完善。一直以来,中国在反恐怖主义实践中加强不同法律之间的系统性配合,填补法律漏洞,补齐短板,形成合力,以不断适应反恐怖主义工作实践需要。历经40余年探索与实践,中国以宪法为根本,逐步形成以反恐怖主义法为主体,刑事法律为骨干,国家安全法等为保障,其他法律为补充,涵盖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等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
明确规定认定和处罚标准,让恐怖活动认定清晰、处罚规范。中国法律明确规定了对恐怖活动的认定和处罚标准,视恐怖活动的危害程度,区分行政违法行为和刑事犯罪行为,规定不同的法律责任。恐怖活动违法行为的认定和处罚标准由反恐怖主义法规定,恐怖活动犯罪行为的认定和处罚标准由刑法规定。中国清晰界定了恐怖主义、恐怖活动等概念;明确了恐怖活动违法行为认定标准和恐怖活动犯罪行为认定标准;遵循恐怖活动违法行为处罚原则;规范了恐怖活动犯罪行为处罚自由裁量权。2018年以来,安徽、浙江、北京、黑龙江等地公安机关相继制定并实施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对反恐怖主义行政执法行为进行了规范。在恐怖活动犯罪案件审判实践中,中国司法机关坚持做到该宽则宽、当严则严、宽严相济、罚当其罪。
依法规范恐怖活动案件办理程序,实现权力规范有序运行。中国通过依法规范恐怖活动案件办理程序,落实办案责任,强化外部监督,实现了权力规范有序运行。白皮书指出,中国法律明文规定了执法司法办案机关的职权和责任。中国执法司法办案机关积极推进办案责任制改革,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有效压实恐怖活动案件办理人员的履职责任。在加强外部监督方面,中国执法司法办案机关的权力除受到法定和内部监督机制的制约,还接受人大监督、民主监督、社会监督等外部监督。在拓宽监督渠道方面,中国执法司法办案机关持续拓宽监督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强化社会监督,不断增强执法司法透明度,防止执法权、司法权被滥用。
将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与实践的基本原则,在反恐怖主义工作中依法保障人权。中国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一方面坚决维护公民和组织的合法权益,禁止任何基于地域、民族、宗教等理由的歧视性做法;另一方面有效遏制恐怖主义传播蔓延,最大限度保障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财产权,维护社会稳定。在依法办理恐怖活动违法犯罪案件过程中,既注重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维护社会正常秩序,又注重保障受害人、其他利害关系人,以及嫌疑人、被告人和罪犯的权利,包括保障人身自由、人格尊严,保障辩护权,保障知情权、参与权,保障依法获得救济的权利,保障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进行诉讼的权利等。
依法开展反恐怖主义工作,为区域和全球安全稳定作出积极贡献。通过不断强化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提升科技反恐怖主义能力、提升人民群众的安全防范意识和应对暴力恐怖突发状况的能力,中国不断增强反恐防恐能力。在持续严厉打击暴力恐怖活动的过程中,有力维护了国家安全和社会大局稳定,让人民群众安全感显著提升。为遏制恐怖主义思想的蔓延,中国致力于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针对受极端主义感染人员的不同特点,分类采取多种干预措施,避免其受到进一步侵害。此外,中国还先后参与了12项全球性反恐怖主义公约,推动制定《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边防合作协定》等一系列文件,为全球和区域安全稳定作出积极贡献。
确保反恐怖主义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共识。历经40余年的发展完善,中国的反恐怖主义法律制度体系实现了本国法治精神和理念与国际反恐怖主义原则和理念的协调统一,既有效防范和惩治恐怖活动,又切实尊重和保障人权,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中国愿与世界各国一道,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积极参与全球反恐怖主义治理,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广泛开展互学共鉴和交流合作,共同推动全球反恐怖主义事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