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俞菀
用最离谱的办法,达成最朴素的目标——“邪修”的兴起,犹如将荒诞变成“魔法棒”,幻化出美妙的事物。所谓“邪”,看似不怎么正经,但用在社会流行文化里,便可能是一种突发奇想甚至特立独行。为什么一定要按部就班呢?为什么不能跳出既有的套路呢?创新的灵感,很多都源自一时兴起。
其实,“邪修”并不邪,它只是重构了另类生活,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小确幸”。“正念”也好,“邪修”也罢,最终都是通过修行实现“悦己达人”的境界。
看似离谱,实则有用
“邪修”常见于武侠、仙侠小说中,指代用各种奇奇怪怪的方式让修炼飞快进展,大大缩短从“菜鸟”到“高手”的进程。当然,“邪修”通常也会付出一定的代价,所以主流人群大多敢想但未必敢试。
在当下的社会流行文化中,“邪修”被网友们重新定义:用非常规的方式解决问题。有网友说:“我发现邪修的核心就是——看似离谱但确实有用。它不一定替代科学方法,但至少能帮你在压力大、动力低的时候,找到一点立刻见效的成就感。”
一些看起来十分离谱的“邪修”方法,让有用的知识以一种诡异的方式进入大脑。比如各种“邪修”健身。长时间坐着办公、低头玩手机,脊柱侧弯、背厚腰圆,颈椎病、腱鞘炎都来找麻烦了。如何让自己快速矫正姿态?幻想自己是个超级英雄,胸部可以发射激光,挺起胸膛对准墙上的那个红点,对,那就是你要打败的敌人,是不是一下子就支棱起来了?实际上这个动作确实达到了挺胸展肩的效果。
还有一个十分热门的就是“邪修”做饭。
微波炉干煎排骨、空气炸锅熬猪油、电饭煲熬果酱、养乐多发馒头……统计数据显示,在某短视频平台,“邪修做饭有多简单”等话题的播放量已累计突破50亿次,社交平台上相关话题总浏览量近6亿,讨论多达上百万条。
当然,为了避免大家在“邪修”的野路子上蹦跶到“翻车”,还是需要提醒一下:谨慎挑战常识,不要在危险的边缘疯狂试探。
比如一些所谓“邪修”美容的方法,像开塞露养水光肌、阿司匹林祛痘、痔疮膏治疗黑眼圈等等,“邪”过头了,急得临床药学专家们赶紧出来辟谣:用阿司匹林除痘类似“用灭火器浇花”,盲目使用还存在致命风险;痔疮膏里的刺激性成分极易导致皮肤过敏,甚至对视力构成威胁。

社交媒体平台上,小男孩找到了同时可以演奏小提琴四根弦的方法
“邪修”背后,创造力在爆发
可以说,除了那些蹭流量做广告、骗人交“智商税”的段子外,在广泛实践基础上形成的“邪修”宝典,其背后存在的幽默感、洞察力和创新性,无疑是当下十分需要的品质。
“邪修”之邪,不妨解读为一种对“按部就班”的厌倦。
大多数时候我们只能在生命里体验平凡,但是,偶尔也会有一束强光突然照进内心宇宙这样颠覆认知的体验。在被流水线、格子间、计划表淹没的日常里,在不违法违纪、不影响公序良俗的前提下,用一点小聪明,加一点小技巧,以无伤大雅的一点“邪门歪道”来获得一些小确幸,便是“邪修”的魅力。
“邪修”之邪,不妨解读为一种对“思维惯性”的突破。
“思路简直惊为天人”“这方法上头,根本停不下来”……这些都是网友对“邪修”高人们的评价。把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事物跨界融合,从试错中汲取教训、调整策略,这条路走不通就拐个弯,人生处处是解法。
“邪修”一族的脱颖而出,充分证明了“高手在民间”,也印证了一个事实:我们通常认为本该如此的事物,其实未必真的如此。求新求变是人的本能,一旦打开了视野,格局就会变得无限广阔。
“邪修”之邪,不妨解读为一种对“创造力”的另类阐释。
也许会有人觉得,拿做饭、养生方面的创意来对比科学创造,是不是“升维”得太快了?实际上,所有的科学创造都无法离开生活情境,无不是“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过程。正如美国文化史学者塞缪尔·W·富兰克林在《解构创造力》一书中所说,创造力既包括天才的行为,也包括日常的巧思;既包括艺术创作,也包括科学发现。
无论什么时代,在卓越与平凡之间,我们总能一眼识别出有创造力的人:具有思维的独创性和处理问题方法的新颖性,能在适当的时候抛开既定的惯例和程序,满足主体的目标所需。
在修行中重构日常生活
热爱“邪修”的大多是年轻人,万物皆可“邪修”,似乎成了他们推崇的一种生活状态。“邪修”,不失为调整工作和社交状态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助于主体性的实现。更何况,“邪修”也是修,通过修行重构出一种日常生活,幽默的、有趣的、松弛的、高效的、治愈的……
一位教师曾对很多孩子情感没有以前充沛表示担忧。“邪修”流行后,一些年轻人无处安放的“叛逆”似乎找到了出口,主打一个不按套路出牌也能变得优秀。通过社交圈的呼应和共鸣,他们的表情一点点精彩起来,自信一点点生长出来。
正如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所说,一个人有时可像孩子般天真、容易满足,没有应该或不应该,也没有适当的、正常的等等概念,在充满热情的日常认知中,在公众社交的认同中,找到属于个体的狂喜。
所谓“邪修”,展示出年轻一代为人处事的目标感更为明确。不讲大道理、不刻意精致,带着直奔主题而去的“野生感”,恰好吻合了既不躺平也不内卷的心理诉求,给了很多人情绪上的满足和掌控力的回归。
编辑: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