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周盛平
今年5月底,90多岁的张自忠老先生,搬入了位于北京石景山区模式口西里小区的老年福养老服务中心。15年来,这是他住过的第三家养老院。它由幼儿园改建而成,2002年5月开始运营。
“我在养老院住了15年,生活规律,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张自忠老人说,“很多老年朋友,精力还不错,但就是很寂寞,一坐就是几个钟头,没有人跟他们聊天。”
“物质供给不错,情感慰藉不足”,正是机构养老普遍面临的困境。模西院区所在的金顶街街道办事处提供的数据显示,在院59位老人平均年龄79岁,16%为独居老人,90%以上期待多元社交。
半月谈记者走访的这家养老中心,由国有企业北京康养集团经营。从集团派出的负责人贾伟杰那里,记者了解到,院区在今年6月重新装修后开业,入住的老人已经增加到61位,其中半失能、失能老人占70%以上。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烦恼。在老人的情感陪伴难以得到满足的同时,不少年轻人也面临着自己的住房难题。根据金顶街街道办事处提供的数字,街道3公里范围内老旧小区青年合租成本占收入的35%~45%,38%的无房青年将住房压力列为首要困扰。
2024年8月,北京市开始在养老机构进行“代际融合”试点工作,探索养老机构“老年+青年”双向陪伴服务,在朝阳区、丰台区、石景山区和昌平区选择了5家养老机构,每家招募2~5名青年志愿者,具体要求是年龄在22~40周岁、在北京市无自有住房、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等。
今年25岁的河南新乡姑娘郑金玉就是这样一名志愿者。2024年从河南科技大学电子专业毕业后,她来到北京找工作,偶然在“京彩时光”养老志愿服务信息平台发现了招募信息,于是就报了名,最终被模西院区录取。
8月20日,郑金玉站着帮助养老院的老人们画画 周盛平 摄
根据合同,郑金玉需要每个月为院区内的老人提供不少于20小时的服务,主要是帮忙组织一些康养活动,陪老人聊天、下棋、画画、读报,等等。作为回报,她可以使用位于养老院内的一个独立房间,每个月仅需支付约300元。比起在外面租房,每个月能省下好几千元的费用。
郑金玉告诉半月谈记者,加入养老机构后,省了不少钱;与老人们聊天,也消除了自己的孤独,增强了一个“北漂”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归属感。谈及未来,她表示,由于志愿服务大多是在周末进行,不影响自己的本职工作,活干起来比较轻松,自己也有收获,打算再签一年的合同。
在占地近3000平方米的养老院里,半月谈记者遇到了刘振英夫妇。刘振英说,退休前他是首都钢铁厂电机厂的钳工,在养老院住了两年。对于郑金玉的出现,他表示很高兴,因为这里最缺的,就是说话的人,而这个姑娘爱说爱笑,比起寡言少语的护工来,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谈及“代际融合”试点,贾伟杰表示公司“全力支持”,“老人不仅需要生活照料,更需要情感陪伴,年轻人的加入能给院区带来活力”。在他看来,当前最突出的挑战就是护理人才短缺。现在一线的护理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大多在50岁左右,文化水平以初中及以下为主,对他们的培训难度很大、培训时间也很长。
半月谈记者在调研中发现,“代际融合”成效初显,值得推广,但许多年轻人心理上有障碍,认为与老人待在一起会很无聊,对养老院敬而远之。与此同时,志愿服务的质量有待提高。金顶街街道办事处的统计表明,老人大约三成的需求,因为与志愿者工作时间的冲突无法满足。
最吸引年轻人加入养老志愿者行列的,是能够获得低廉的住房。但这毕竟只是权宜之计,要吸引志愿者长期留下来,强化他们在养老家政领域的技能培养,还需要健全长效保障机制。
编辑:周盛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