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郭燕
8年来,251名来自新疆沙漠、草原、山村牧区的孩子,通过国网新疆电力“红石榴”文化润疆夏令营走出祖国西北角,看见更远的世界。孩子们骄傲地称自己为“石榴籽”孩子——这不仅是夏令营的印记,更是他们梦想启航的勋章。
阿德列提·森别克(第一排右二)与淮安球队合影留念 殷潮 摄
核桃树下的画:踮脚追光的北京梦
阿米乃姆·买米吐热依木家门前的两排核桃树,是她和姐姐的天然游乐场。粗壮的枝干撑起浓荫,沙土地就是她们的画板。树枝作笔,画戴花的小姑娘,画炊烟袅袅的小木屋……3岁时的一场车祸让阿米乃姆只能踮脚走路,但这从未阻挡她奔跑的脚步——在核桃林里追逐,累了就蹲在地上涂涂画画,笑声总比树影还长。
2025年7月,阿米乃姆因品学兼优被推选参加国网新疆电力“红石榴”夏令营,11天的研学旅程覆盖北京、南京、上海等地。这个消息让全家都动了起来:妈妈特意去裁缝铺定制艾德莱斯绸新裙子,爸爸念叨着要打一坑新馕给孩子路上吃,姐姐则天天陪着她练习画天安门、画长城。
“要带着画和北京合影!”姐妹俩的约定里,藏着对4000公里外世界的向往。这份向往并非凭空而来。扎根基层的驻村工作队、持续不断的援疆力量、乐于奉献的大学生志愿者,带来一堂堂“石榴籽”课堂、一次次真真切切的帮扶,让这个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村庄与外界紧紧相连。在和田策勒县策勒镇亚博依村,“石榴籽”孩子是全村的骄傲——从夏令营回来的伙伴口中的“雄伟长城”“天安门广场的旗手”,早已在阿米乃姆心里刻下了清晰的轮廓。
真正踏上长城时,阿米乃姆蹲下来摸了摸城砖的纹路,随即掏出画本,一笔一画修改着之前和姐姐画的城墙。“比我们画的更粗、更有力量。”阿米乃姆说。
从北京街头热情送她糖果的大爷,到上海外滩好奇问她民族服饰的外国人,11天的见闻被阿米乃姆画进画本,而最珍重的一页,是她和天安门的合影——画里的天安门与眼前的红墙重叠,踮脚站立的女孩,终于触到了梦里的光。
草原上的足球:从草原到“苏超”圆梦
和安静画画的阿米乃姆不同,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12岁的哈萨克族男孩阿德列提·森别克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几块砖头垒起球门,两辆横放的自行车当边线,就是他和伙伴们的“足球场”。“帽子戏法”“三角穿插”这些从电视里学来的战术,被他们在土坡上练得有模有样。暑假里,阿德列提还牵头制定了训练计划:每天雷打不动踢够两小时。“有足球的地方就有快乐”,是他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成为“石榴籽”孩子让阿德列提第一次走进真正的足球场——站到了“苏超”比赛的看台上。当球员带球突破、射门得分的瞬间,他跳起来呐喊:“太棒了!加油!”
绿茵场的青草香、球迷掀起的人浪、球员奋力拼搏的身影,让这个草原少年激动不已。“我的心好像被放在了雄鹰的翅膀上,飞得又高又快!”他红着脸形容那种激动。比赛结束后,阿德列提和伙伴们还被邀请与球员合影。接过签名球衣时,他紧张得几乎说不出话。
返程时,这件红艳艳的球衣被他抱在怀里,像捧着珍宝一样。回到家乡当天,他就召集他的小伙伴。球衣在伙伴们手中传递,孩子们炙热的心和草原上的足球一起起飞。
这一次,孩子们的目光里多了向往——草原到赛场的距离,从来不是山川阻隔,而是“坚持热爱”的勇气。这个夏天,他找到了梦想的起点:“以后要踢得更好,像苏超球员一样棒!”
在天安门看升国旗:32颗童心的“中国红”
7月31日凌晨2点,天安门广场还沉浸在夜色里,32名来自新疆14个县市、5个民族的“石榴籽”孩子,早已排队站到了人群中。为了看升旗仪式,他们几乎一夜没睡,有人攥着小国旗,有人反复整理红领巾,眼神里满是期待。
“能看见仪仗队吗?”“太阳会和国旗一起升起来吗?”窃窃私语中,远处传来整齐的脚步声。当“敬礼”的口令响起,32只小手同时举过头顶,挺起腰板,凝视着国旗方向,目光紧紧追随着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
国旗升到顶端时,帕提曼罕·排日海提的眼睛仍望着蓝天,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就是我心中的中国红!”这个来自和田策勒县的女孩,前一天在清华大学参观时曾久久盯着校园路上的一位大姐姐:“我感觉她就是未来的我。”那一刻,种子已在心底埋下;而当国旗飘扬在天安门广场上空时,帕提曼罕就有了更为清晰的方向。
8年时间,251名“石榴籽”孩子的足迹遍布北京、南京、上海、长沙等地:有人在科技馆里和机器人跳舞,有人在博物馆里触摸历史,有人在大学校园里许下“未来要考到这里”的诺言。他们带着见闻回到家乡,把天安门的故事讲给邻居听,把一路上感受到的人情温暖讲述给家人听,把画里的远方变成更多孩子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