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喻智慧 刘铁军
骨科门诊经常会碰到腰腿痛、经过检查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年轻患者。有的患者疼痛难忍、坐立不安;有的患者常年被腿麻、腿疼困扰得精神恍惚……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疾病,随着工作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率逐年增加,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数据显示,超过2/3的成年人有过腰背腿痛的经历,约10%的成年人腰痛蔓延到膝盖以下的时间已有3个月以上。“未老先突”现象高发,严重困扰年轻人的工作生活。
椎间盘何以较早就发生退变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指腰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后,纤维环部分或全部破裂,髓核单独或者连同纤维环、软骨终板向外突出,刺激或压迫窦椎神经和神经根引起的以腰腿痛为主的一种综合征,也可以出现下肢感觉减退或麻木,甚至出现大小便功能障碍。由于大约95%的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4/腰5或腰5/骶1椎间隙,容易出现坐骨神经痛。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可压迫马尾神经,马鞍区感觉异常,急性发病需要急诊手术治疗。
腰椎间盘的主要生化成分有三种,即蛋白多糖、胶原纤维和水分。蛋白多糖主要是保持正常椎间盘水分、电离子浓度及渗透压,填充在胶原纤维之间充当润滑剂的作用,均匀地分布椎间盘压力,传递至纤维环,将压应力转变成剪切应力。随着年龄增长,椎间盘蛋白多糖的含量明显下降,直接导致水分含量的下降。胶原是体内最丰富的蛋白质,体内胶原大多数以纤维形式存在,又称胶原纤维。纤维环中含有60%Ⅱ型胶原和40%Ⅰ型胶原。
报告显示,20岁青年的椎间盘已有退行性改变,表现为蛋白多糖的减少,相应水分的减少。蛋白多糖减少,胶原纤维增加,水分减少,髓核弹性下降,纤维环受力不均匀,导致纤维环破坏,椎间盘突出发生。
由于椎间盘较早就可以发生退变,一旦损伤后很难自行恢复,这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应贯彻预防为主的原则。
积累损伤是椎间盘发生退变的主要原因。其他因素包括:久坐或从事体力劳动者,椎间盘易早期发生退变;腰骶先天异常,可以使下腰椎承受异常应力,增加椎间盘的损伤;遗传因素,20岁以下的青少年患者中约32%有阳性家族史;吸烟可以增加椎间孔突出的风险,可以导致血管收缩,供给椎间盘的血液不足,同时也可以导致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纤维胶原受其影响进而导致椎间盘突出风险。
身体质量指数(BMI)这一概念在国际上经常使用,BMI的增加会影响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征和形态。肥胖者(BMI≥25)的患病率(4.8%)明显高于BMI正常者发病率(1.5%)。BMI越高,患者腰椎负荷越大,越容易导致椎间盘突出。
脊柱稳定,“内核”才稳
妊娠、糖尿病、高脂血症、感染均是危险因素。有了以上的危险因素,腰椎容易不稳定,同时纤维环和髓核的水分逐渐减少,髓核失去弹性,纤维环出现裂隙、破裂,髓核、纤维环甚至终板向后突出压迫神经产生腰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的典型症状。
脊柱稳定系统分为被动系统、主动系统和中枢控制系统。被动系统包括椎体、小关节、关节囊、椎间盘、脊柱的韧带以及被动收缩的肌肉肌腱群;主动系统包括脊柱周围的肌肉和肌腱;中枢控制系统通过综合主动系统和被动系统的信息以此来维持脊柱的稳定性。随着年龄的增加,三大脊柱稳定系统都会减弱。
为预防腰椎不稳引起椎间盘退变,应从脊柱稳定系统的三个子系统方面加以全面考虑。被动系统:注重预防椎间盘、小关节及脊柱韧带退变,措施包括避免腰部不良姿势,避免腰部过度负重等。主动系统:应注重腰背部椎旁肌力量训练,可通过游泳,三点五点支撑等动作增强腰背肌力量。中枢控制系统:避免可加速神经组织退变的环境因素,适当体育活动可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各个部分的控制能力。
避免“未老先突”,从细节和自律做起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并非空话,在控制体重、减少腰椎负荷中会起到关键作用。此外,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也会影响腰椎血液循环进而加速椎间盘退化。在做到尽量戒烟的同时,要控制好自己的血糖,血脂,在妊娠期避免久坐,对于有家族史的青少年要避免外伤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发生。
从事长时间弯腰或长期伏案工作的人员,应保持正确的姿势以减少腰椎间盘内的压力,避免跷二郎腿引起脊柱扭曲甚至侧弯增加腰椎间盘突出风险。同时,定期伸展腰部,改善腰背部肌肉血液循环,强化腰部肌肉弹性和耐受力。建议工作60分钟就活动10分钟,缓解疲劳的腰背部肌肉。
强健的腰背肌及腹肌对腰椎有维持和保护作用,提升脊柱稳定系统。建议在做适当的有氧运动后做一些腰腹部抗阻力训练。如在慢跑之后可以适当锻炼3至5组引体向上、平板支撑。
生活中要学会合理用力。当我们需要弯腰搬重物、弯腰抱小孩或突然扭腰时,都有可能损伤腰部肌肉以及腰椎间盘。搬抬重物时,建议蹲下来将身体向前靠,使重力分担在腿部肌肉上。做好以上细节,可以大概率减少腰椎间盘突出的发生。(作者喻智慧系北京市东城区第一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作者刘铁军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
编辑:张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