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朱文哲
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命题,城乡融合发展既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拓展内需质量与空间的重要抓手。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能“一边是繁荣的城市、一边是凋敝的农村”。
市县委书记的认知深度、治理能力和改革魄力直接影响着城乡融合发展的成效。市县委书记如何认识看待城乡融合发展?在时下的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面临什么困难,又有何种期盼?就此,半月谈记者在全国多地采访多位市县委书记。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互为补充、协同发展
多位市县委书记向半月谈记者表示,城乡融合发展与乡村振兴工作相辅相成,互为补充,其本质在于变革城乡二元结构,构建城乡间要素流动与资源优化配置的新格局。
在山东省寿光市洛城街道屯田西村,拥有水电气暖的精致小区及周围村集体经济的多样发展,让屯田西村的村民“白天当农民,晚上变市民”。“得益于高质量的城乡融合发展,我们有很多村民白天在农村穿工装劳作,晚上在城里‘穿西装’消费,城市与乡村没有了明显的界限。”寿光市委书记李鹏说。
河南省平舆县委书记刘飞介绍:“为更好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平舆县提出推进以县级主导产业工业园为龙头、乡级乡村振兴产业园为支撑、村级共同富裕加工园为网络的‘三园’同构发展模式,形成龙头带动、多点支撑、优势互补的产业格局,探索出一条深化城乡产业融合、激发强县富民活力、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有效路径。”
内蒙古察哈尔右旗前旗委书记冀宏认为,农产品转化为工业产品对于拉动地方经济、加强产业链发展、推进区域整体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浙江省嘉善县以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来提高产业附加值,扎实推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县建设。“通过建立科技成果征集体系,我们多方面、宽领域开展科技成果征集,目前已集聚科技成果1100余项。”嘉善县委书记江海洋说。
黑龙江省肇东市委书记吕江认为,现阶段,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衡量标准,是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半月谈记者发现,通过教育、医疗、养老等资源的下沉,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成为各地探索提升乡村居民生活质量的关键着力点。
湖南省衡南县委书记许达告诉半月谈记者,当地近年来以“人地钱挂钩”机制,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打造土地流转数字化交易平台,在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原有各项权益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积极推动社会保险、住房保障、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等方面享有同迁入地户籍人口同等权利,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市民化进程。
山东省菏泽市巨野县龙堌镇乡村振兴产业园 郭绪雷 摄
城乡融合发展面临“三难”
土地要素的制约。重庆市丰都县委书记张国忠说,现行土地管理法规定耕地必须至少有一季种粮食,这限制了耕地的多样化利用。基层曾建议将耕地细分为口粮地、饲料地、食用油地和其他用地,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此外,由于种植效益低下,部分耕地被撂荒,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
半月谈记者在河南杞县、襄县、郏县等地调研发现,随着农业现代化推进及农业产业链延伸,满足保鲜冷藏、分拣包装等需要的设施农业用地需求大幅增加,但河南平原地区基本农田保护率高,用地供给紧张和需求增加的双重挤压导致设施农业用地保障难问题更加突出,制约乡村产业链的延伸。
城乡间要素流动固化。“农村的发展没有人哪来的人才。”山西省武乡县委书记王书文说,现阶段我国多数县域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缺乏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待遇保障,对人才特别是高学历人才的吸引力明显不足,致使区域内教育、医疗水平因缺少人才而难见发展起色,反过来又影响县域高端人才的“引留育”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为更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省域间、市域间以及县域间的跨区域帮扶协作,成为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力量。但部分市县委书记表示,在跨区域合作项目中,由于各地的投入和贡献不同,收益分配难以做到公平合理,影响了各方参与区域协作的积极性;不同地区的产业政策、税收政策、环保政策等存在差异,影响区域协作效果。
产业瓶颈难以突围。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我国中西部地区的不少县域以发展新能源加工制造产业为重点,相关产业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村村冒烟”现象。“乡镇产业基础短板的深层原因是产业同质趋向。”江海洋对此指出,不同地区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缺乏差异化定位,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大量引进相似的产业项目,造成产能过剩,资源浪费。
在多位市县委书记看来,县域特别是乡村地区的农业品牌多而不精、大而不强问题较为普遍,发展质量总体偏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品牌竞争优势较弱。
市县委书记的“四盼”
土地之盼:强化科学配置与分类管理。广东省连山县委书记许崇砚建议,探索农村“三地活化”改革,系统盘活农村承包地、宅基地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推动山区农村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针对农村土地流转受限导致土地价值难以充分体现的问题,吕江建议,统筹城镇国有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稳妥有序推动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赋予农民更多的土地财产权。
人才之盼:注重灵活引才。在市县委书记们看来,城乡融合发展过程中,人才吸引应因地制宜。张国忠认为,通过建立新农人认定管理机制、创新新农人互助培育机制、健全新农人多维扶持机制、建立“定向培养+反哺绑定”机制,让新农人成为联结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带动农户致富的桥梁纽带。冀宏则认为,让农民依托设施农业发展与农业新质生产力的提升,逐步、就地转型为“职业农民”,也能吸引更多懂农业、学农业的人走进农村的产业中,充实新农人的力量。
新农人正在查看秧苗 田中全 摄
产业之盼:探寻特色优势产业之路。农家乐、网红打卡点、果蔬初加工等,是现阶段乡村地区普遍选择的产业发展途径,但同质化的产业发展模式并没有让这把“富民钥匙”提升“含金量”。广西壮族自治区融安县委书记于福坚建议,县域产业应避免“低端转移”陷阱,走出产业同质化的发展怪圈,通过创新产品业态实现产业附加值的增长,让产业增值真正“附加”于城乡融合发展。
协作之盼:加强区域统筹与赋能扩权。李鹏认为,县域受自身资源、权限等因素影响,对谋划涉及跨区域的重大发展问题,在统筹把握发展定位、突破方向等方面,存有一定局限性。他建议,国家层面在产业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的谋划上,给予县级更明确的指导、更精准的定位,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从国家层面选取部分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县市,从政策、资源、要素配置等方面大力扶持,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在全国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城乡融合发展提供政策支撑。(参与采写:梁劲、林嵬、马意翀、吴燕霞、刘扬涛、叶婧、农冠斌、赵紫羽、王鹤、柳王敏、李亚飞)
编辑: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