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护好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

2025-09-02 09:07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杨欣 王泓楗

荔波县位于贵州省的南端,境内风景秀丽,自然资源丰富,拥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和“世界人与生物圈保护区”两张世界级名片,被誉为地球腰带上的“绿宝石”。然而,长期以来,人类活动对当地的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带来挑战。如何依法呵护“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图景?当地司法部门正在探索。

“不能随便砍、不能随便捕”

“环保工作离不开司法的力量,但之前存在不少难题。”荔波县人民法院副院长郭明学说,群众的环保意识较为滞后,一度跟不上愈发完善的法律法规。

“就拿金毛狗蕨来说,我们以前哪里知道它是保护植物嘛!从小到大,感冒了都会采来泡水喝,早就成习惯了。”荔波县佳荣镇村民潘敏休说,2024年3月,一场别开生面的庭审让自己改变了想法。“那天开庭的,是一起私挖盗采金毛狗蕨的案件。法院一审设在村民院子里,很多村民现场见证了判案过程,我们才知道私挖盗采金毛狗蕨真的要被判刑。”

为了提高群众的法治意识,荔波县法院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制度,邀请村民现场观看庭审,取得可喜效果。“2021年之前,辖区内野生水域电鱼、炸鱼、毒鱼等方面的刑事案件,每年都会发生10余件。巡回审判常态化开展后,此类案件数逐年下降。到了2024年,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刑事案件下降为零。”郭明学介绍。

荔波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鹏说,当地群众多年养成的生活习惯,是引发环境破坏案件的重要原因。大家习惯了电鱼,习惯了采摘自认为没问题的中药材。一场审判下来,群众树立起“不能随便砍、不能随便捕”的守法意识,环保工作好做多了。

荔波景色 陶亮 摄

集中管辖打破区域、流域的隔阂

不少生态类案件的案情涉及跨区域、跨水域等情况。这些案件在犯罪认定、量刑裁决上不能完全统一,给司法机关带来难题。“一些团伙会在不同区域流窜作案,给案件审理带来难度。如果流域上下游不能实现案件集中管辖,那么涉及多地的污染案件,就无法统一审理。”郭明学说,为破解这一难题,2020年8月,荔波县人民法院设立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集中管辖贵州省独山县、三都县、荔波县一审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案件。

打破区域、流域的隔阂,司法力量方能更好地守护生态。环境保护法庭成立以来,审理了辖区内第一起盗掘古墓葬案、第一起噪声污染案,黔南州第一起碳汇认购案,黔南州第一起收购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蕨案等典型案件,司法力量得到充分发挥。

荔波县人民法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还创立了全省法院首个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品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建立跨区域、跨领域环境资源司法协作机制,全面推进环境资源审判一体化运行新模式。

生态修复基地成环保前沿阵地

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2023年4月,荔波县人民法院联合三都县检察院、三都县林业局,在三都县国有拉揽林场内建立全国首个国家重点保护植物金毛狗蕨生态修复基地。该基地自启动建设以来,通过抢救性集中修复方式,累计修复金毛狗蕨160余吨,修复成活率在98%以上。

如今,金毛狗蕨生态修复基地不仅成为全州打击破坏国家珍稀动植物违法犯罪活动的警示教育基地,也成为生态保护普法宣传基地和青少年保护野生动植物的研学基地。

“司法预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前沿防线。”张鹏说,只有建立起生态司法预防、生态司法打击、生态司法修复、生态多元共治为一体的系统性司法制度,才能从法治层面最大限度保护地球腰带上的这颗“绿宝石”。

编辑:徐宁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