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挖潜堵漏,过出精气神——辽宁县区节支增收改革观察

2025-08-27 09:3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炳坤 白涌泉 张博群

东北话“估堆儿”,意为估算成堆商品的数量或价格。多年来,在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有近万户居民和近千家商户没有安装水表,县自来水公司计算水费居然靠“估堆儿”——如此粗放管理,造成的“跑冒滴漏”可想而知。

面对全县公用事业运行成本高、服务效率低的困局,岫岩以改革求突破、向管理要效益,运用市场观念、法治思维破解难题,深入推动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为挖潜节支打开一片新天地。

一些干部由衷感慨:紧日子不是苦日子,而是改革的“窗口期”,只要“改”得到位、“闯”得坚决,紧日子也能过出精气神。

县域虽小,改革节支潜力大

岫岩县地处辽东山区,总面积4500余平方公里,有40多万常住人口。2023年本级财政收入刚过8亿元,不足全县“三保”刚性支出的50%。县级财政常年入不敷出,部分干部职工对长远发展缺乏信心。

近年来,岫岩深入剖析财政支出,寻找漏点,研究堵点,向市场化改革要动力,将挖潜节支推向深入。

——引入活水,改变公用事业“政企合一”。岫岩城区环卫原先由县住建局下属的环卫处负责,70多名事业编制干部,管着200多名临时工干活。环卫处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县财政没少花钱,地面却总扫不干净。

2023年12月,岫岩公开招标,向企业购买环卫服务。广东东莞一家公司中标后,接收了原来210名环卫工人,70多名事业编制干部则由县政府安排调转至其他单位。改革后,县城清扫保洁面积从160万平方米增至320万平方米,县财政环卫支出却从3100万元/年降至2292万元/年。

解决了“扫地”的问题,也得解决“照明”的问题。岫岩县城拥有2900多杆路灯,原先由10人的路灯处管理。因为缺钱,设备不能及时更新,老路灯耗电大、电费高,每年支出的维修费用也高。岫岩县城管局局长马永占介绍,县里已通过公开招标,将路灯全部交给第三方公司运营,由其更换节能灯泡,新上智能控制系统,并负责路灯的日常维护;原路灯处事业编制人员调转至其他缺人单位工作。

目前,智慧照明改造项目已经投入运营,路灯亮灯率由80%提高至97%,节电率达到55%至65%,每年县财政可节省电费、维护费等约90万元。

“城市公用事业不仅要提供服务,也要提高效率。”岫岩县委书记吴振宇说,这些改革在提升专业化运营水平的同时,还能将节省的资金反哺到城市建设中,减少县级财政投入。

——拧紧开关,堵住公用事业“跑冒滴漏”。原先,岫岩负责公用事业运营的国有企业管理松散,“跑冒滴漏”严重,一亏损就向县里讨要补贴。以县自来水公司为例,县城近千家商铺和8300余户居民均未安装水表,水费收缴要按人头“估堆儿”。每年自来水漏失率接近50%,比行业平均水平高出20个百分点以上……过去几年,公司年均亏损500多万元。

堵住“跑冒滴漏”,得先从安装水表开始。但近万户水表需要花费400多万元,钱从哪里来?

县自来水公司总经理崔凤辉介绍,自来水公司与晨光公司合作,由后者免费为居民安装水表,运营期3年内,每户超过往年固定额度的水费归晨光公司所有,3年过后,水表的使用权归自来水公司所有。“以租代购”解决了资金难题,目前已给部分居民、全部商铺安装完水表,自来水公司每年可增收水费150多万元。

——债务降息,推动公用事业“减负前行”。当地承担公用事业运营的县属国有企业,大多背着金融贷款,并为此支付高额利息。

岫岩紧紧抓住国家利率下调等一揽子政策机会,通过债务置换、利率谈判等举措,积极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县属国有企业债务降息。2024年以来,累计完成15户县属国有企业7.03亿元的高息存量贷款降息,每年节约利息支出2200余万元。

辽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张妍介绍,岫岩的节约办法已在多个县区推开:庄河市实行乡镇敬老院“公建民营”改革,每年减轻财政负担1000万元左右;阜新市细河区通过市场公开招标环卫作业,每月服务费用节省120多万元……“这些,都见证了改革节支的巨大潜力。”

改革虽难,“刚柔相济”办法多

小小县域,大家生活在“熟人社会”里,平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好”。真刀真枪的改革举措难免“动奶酪”、得罪人,如何能平稳推进?

——刚柔相济,监管到位。2023年12月,东莞一家环卫公司进驻,领导换了、制度变了,过去靠关系进来的人“躺不平”了,一些工人也因各种原因闹起情绪。

改革不能伤害人心。岫岩县组织新公司与环卫工多次沟通,对各个工种分别涨薪100元至1500元不等,并将清扫区网格化分配到人。2024年10月26日,210名一线员工第一次过上了“环卫工人节”,拿到米、面、油等礼包,归属感强了,干活劲头更足了。岫岩还创新环卫监管机制,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定期巡检,结果是财政花钱少,地面却扫得更干净了。

岫岩县城北部雨污分流工程施工和建成前后对比

岫岩县热力公司煤炭采购零散、滞后,改在夏季提前采购后,节约成本约4000万元。公司还设立“节能奖”,在确保供暖质量前提下,每节约1万吨燃煤就给予车间、班组职工50万元绩效奖励,一个供暖季内节煤1.5万吨,节约成本超千万元,“小奖励”撬动了“大节约”。

——有保有压,分人施策。在整治编外用工乱象时,岫岩县也不是“一刀切”式全部清理。去年在依法解聘合同到期编外人员1800余人后,对其中业务骨干、家庭困难、情况特殊的407人重新聘用。

岫岩县人社局局长蔡克枫介绍,解聘工作有原则,“长期不上班、不干活、吃空饷”的必须解聘,对“就业困难、工作态度良好、业务能力强”的优先续聘。此外,岫岩还积极做好电商培训、自主创业帮扶等,帮助解聘人员再就业,“这让最直接涉及用工利益的改革措施,得以平稳推进”。

日子虽“紧”,也能过得有滋味

现在通过市场化改革挖潜,岫岩每年节约开支1亿元以上。去年起,岫岩县依法依规提高干部职工福利待遇:县总工会的工会经费标准从每人300元/年提至800元/年,用于发放年节福利;县里统一安排各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普惠体检,大幅提高体检标准。一些老干部欣慰地说:“过去要想检查到位,得自己贴钱,现在检的项目多,大家获得感更强了。”

“改革不能光做减法,也要考虑多做加法,干部有了获得感,才能顺利推进改革。”吴振宇说,要注意掌握改革措施力度与干部承受度的动态平衡,并将部分改革收益用于奖励、反哺,才能让干部群众主动参与、支持改革,将过紧日子变成一种行动自觉。

岫岩县县长李帅说,过去县里一些部门人浮于事、奖惩不清,“谁干活谁吃亏”心态普遍。如今市场化改革,让“不为者”原形毕露,让“有为者”脱颖而出。“财政预算紧了,干部职工意识到‘等靠要’不灵了,纷纷为解难题想办法、找出路。”

政府过紧日子,也不能影响民生福祉。近期,岫岩县着手解决困扰城区民众的新能源汽车“充电难”问题,引入央企与县城建集团合作,以前者出钱、后者出资产的方式成立投资公司,在城区建设运营快充站。“思路一变天地宽。”副县长刘传禄说,县里不用投入,还能从这项民生工程中有所受益。

“日子不在于‘紧不紧’,而在于‘怎么过’。”辽宁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振宇说,岫岩县改革形成了精准配置资源、高效运营资产的灵活机制,增收节支之路也能走得更稳更远。

编辑:宋荣俊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