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精打细算,油盐才不断——辽宁县区节支增收改革观察

2025-08-27 09:2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王炳坤 白涌泉 张博群

党和政府带头过紧日子,要求各地财政科学管理,严格财经纪律,严禁铺张浪费,腾出更多资金用于发展所需、民生所盼,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精打细算,才能油盐不断。”连日来,半月谈记者在辽宁省一些县区采访注意到,按照省委、省政府统一部署,辽宁多地加强源头管控,贯穿末梢管理,做到关口前移,不断创新举措,念好财政资金“压、降、省”三字诀;同时,让省下来的每分钱用在发展紧要处、民生急需上,花出更大效益。

从预算“零基数”到执行“省着花”

“原先,各部门不管明年有没有安排大事,区里年底编制预算时,都会参考上一年的基数进行增减。”大连市甘井子区财政局局长张琪说,这导致有的单位钱不够花,有的单位到年底突击花钱。

从去年开始,这种做法被“零基预算”的模式取代。“简单说,就是从零开始‘先定事后定钱’。”大连市甘井子区委书记高云鹏说,做到非必要不支出,提高了财政预算效率。

在过紧日子背景下,辽宁将“零基预算”作为全省标志性改革任务加以推广。以鞍山市岫岩满族自治县为例,当地积极推动打破传统“基数+增长”的部门预算编制模式,严格按照“三保”支出、偿还债务、遗留问题、信访安全、重点任务五个方面先后顺序安排预算,并且逐个审核部门上报经费的必要性,大力压减县直部门上报的非必要、非急需经费。2025年,县直部门上报预算额度审减了9700余万元,缩减比例超30%。

过好紧日子,既要以“零基预算”为牵动,更要激发乡镇(街道)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整个区域财政运行平稳健康及可持续。

岫岩县一方面实行县乡财政分级保障机制,由县级财政承担保障性的支出责任,乡镇(街道)承担激励性的支出责任;另一方面,制定激励乡镇(街道)具体措施,实行飞地经济、财税增收等“多干多得、少干少得”的激励政策。

岫岩县偏岭镇党委书记李声鼎介绍,县乡分级保障机制改变了“大锅饭”局面,乡镇在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协税护税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高了。2025年上半年全镇完成全口径税收5700余万元;形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400余万元,同比增长35%。

辽宁省财政厅厅长姜小林说,今年试点探路,明年辽宁将全面实施“零基预算”,建立“先谋事、再排钱”“上清单、再花钱”的预算决策流程,编制年度公共服务、产业扶持及重点保障项目清单,并进行动态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源统筹能力。

除了以“零基预算”做实过紧日子的源头管控,一些县区还注重过程管理,把重点放在节约“预算执行”上。

走进沈阳市大东区的公务用车平台,80余台公车的实时位置在大屏幕上跳动。“公车运行实行智慧化管理,所有公车均安装北斗定位系统。”大东区机关事务保障中心主任朱震介绍,绿色标志代表车辆正在行驶,红色代表车辆已停驶并熄火,“碰到长时间不行驶却又不熄火的车辆,平台监管人员会致电驾驶员询问原因,防止浪费燃油”。

大东区持续挖潜,实行“一车一档”,记录车辆维修、保养、加油等信息,推行公务人员集约用车、合并出行订单。今年上半年,全区公车费用支出同比下降30%。

“降低‘三公’经费一直在路上。辽宁省委改革办副主任张妍介绍,各地在精细化管理中持续降低车辆运维、公务接待等成本,2024年全省公用经费预算压减10%。

即使是上级已经拨付的资金,花钱时也该省就省。岫岩县围绕政府投资项目管理,在确保工程质量达标、确保施工合理利润、确保工资及时发放的前提下,健全项目评审机制,把每一分钱都花到刀刃上。

“比如,我们为了维修县域一段河堤,向省厅申请到位5000万元专项资金。过去,我们是来多少就花多少;现在,财政部门会再次聘请第三方机构对项目进行审查,尽量节约政府财政资金。”岫岩县委书记吴振宇介绍,截至目前,全县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财政评审193个,综合节约资金1.58亿元。

从化解冗员到合理控编

岫岩县曾是典型的“穷财政、富养人”,全县40多万常住人口中,除了1万多名财政供养人员以外,还有6000多名编外人员。2023年,岫岩县有关部门摸底发现,编外人员有的是“人情聘”、关系户,不上班躺着“吃皇粮”;有的是单位的业务骨干,拿最少的钱干着最累的活。

类似冗员问题,是压在各地财政上的一座大山。辽宁一些县区优化编外用工管理,既减轻了冗员负担,又提升了工作效率。

——优化精减编外用工。2024年,岫岩县建立编外用工实名制台账,采取“三必解聘、三先续聘、三类助聘”工作方法,依规解聘合同到期编外人员,择优续聘合同到期业务骨干,保证全县编外人员“能进能退”。2024年,依法解聘编外人员1400余人,减少财政支出4500万元;2025年将再精减编外用工,预计可节约财政资金1450余万元。

——“编随事走,人随编走”。沈阳市大东区探索建立“回收-整合-再分配”循环机制,推动编制资源在部门间、岗位间高效流转,破解编制的闲置浪费和供需失衡问题。

去年,大东区收回某行政部门20名行政编制、某事业单位6名事业编制,为任务繁重、人员短缺的基层养老服务机构增编。大东区委书记王林祥介绍,全区以“严控总量、盘活存量、保障重点”为导向,通过“减上补下、精准下沉”的调配方式,将500个从区直事业单位“省下”的编制放在街道上,大大加强基层工作。

——建立人力资源“周转池”。为破解“有事没人干、有人没事干”难题,阜新市聚焦教育、卫健、国资等领域分类施策,通过建立“周转池”,不断优化人力资源配置。

以教育系统为例,阜新打出“跨校交流+定向补充+编外规范”组合拳,在19个学校完成1031人优化配置。在卫健系统采取“跨院调剂+基层下沉+服务外包”方式,实现全系统882人优化配置。阜新市人社局综合科科长项锴剑说,目前五大领域“瘦身健体”,已节约人力成本9800多万元,而且通过全员竞聘、能进能出,较好提振了各单位员工的工作状态。

做好“该省省”“该花花”的大文章

今年上半年,辽宁省党政机关培训费、会议费等一般性支出下降7.3%,“三公”经费下降8%。相比之下,2025年全省城乡社区支出、节能环保支出、技术支出的预算分别增长8.9%、5.2%和4.9%。“该省的省,该花的花。”张妍说,支出结构“一减一增”,体现了全省坚持刀刃向内的改革决心、加大民生投入的为民初心、强化重点保障的发展信心。

位于大东区的沈阳时代文仓城市书房

——加强民生保障。走进沈阳市大东区长安社区,在由老旧锅炉房改造而成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内,城市书房、“四点半课堂”、医疗服务站等一应俱全,居民在这里练书法、学乐器、编中国结,不时传来阵阵欢笑。社区党委书记曹雪说:“老旧小区有了巧改造和好服务,你看这里的住户多幸福。”

2019年以来,辽宁省共改造老旧小区6100余个,涉及建筑面积1.8亿余平方米,惠及居民超260万户,改造规模居全国前列。

——做优公共服务。“不仅有地方停车,还能吃口热乎饭、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来自天津的货车司机刘峰来大连送货,住在了甘井子区南关岭的“货车司机之家”。

党政机关过紧日子,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不能打折扣。自2024年起,岫岩县每年整合涉农资金5000万元以上,集中解决道路破损、停车泊位短缺等农村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同时,建立完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日常保洁、转运外运”三个体系,每年县级财政投入425万元,将全县21个乡镇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外运至周边的垃圾焚烧发电厂处理,每年节省垃圾处理费1000余万元。

——着眼长远发展。5月13日,海城市与华东理工大学合作建设的“菱镁矿碳中和联合技术创新转移实验室”揭牌。菱镁作为辽南地区的独有优势资源,长期以来面临粗放开采、粗浅加工问题,珍贵资源只能卖出“白菜价”。海城市委书记陆荐援说,“投创新就是投未来”。

近年来,辽宁集中财力办大事,全力保障辽宁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50项重点任务和“八大攻坚”任务,重点支持15项重大工程、22个重点产业集群、4个万亿级产业基地建设。“全省勒紧裤腰带,培育战略新兴产业和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不放松,这是辽宁人过好日子的坚实基础。”姜小林说。

编辑:原碧霞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