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孙好
从北京新文化街往北穿过闹市口中街,步入文华胡同深处,灰墙黛瓦、飞檐翘角间,北京李大钊故居静静矗立。院落西侧,李大钊半身铜像庄严凝重,两株海棠生机盎然,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1920年春至1924年1月,李大钊及家人在此居住近4年,这是他在故乡之外与家人生活时间最长的一处居所。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见证地,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等一系列重大革命实践的重要原点。
沉浸式导览剧:穿越时空的“对话”
“守常先生在家吗?”“各位先生好,我是李葆华,请问是来找我父亲的吗?”……七一前夕,一场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在此上演。观众不再仅仅是旁观者,而是化身“守常先生”的拜访者,在故居实景中与剧中人物——李大钊的家人、学生相遇、互动。刹那间,时光仿佛倒流百年,观众得以“亲历”李大钊在此工作与生活的日常。
2023年,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根据李大钊先生在这里的生活,以及后人回忆录里的相关内容,创作出了沉浸式导览剧《守常先生》。北京李大钊故居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守常先生》让前来参观展陈的观众,特别是青少年,能够身临其境地穿梭在院内、堂屋等真实空间,沉浸式感受守常先生简朴的生活作风和炽热的革命信念。
踏着院中的青砖,跟随“少年李葆华”的脚步,观众开启一场精心设计的“环游”。西厢房是会议室兼书房,书案上摆放着李大钊阅读的书籍和撰写的手稿,仿佛主人刚刚离去;东厢房是李葆华的居室,北房则是李大钊夫妇的房间,陈设简洁朴素,秩序井然……演员的引导与对白,巧妙地将静态的文物、空间转化为流动的故事,让历史变得可感、可知、可对话。
“沉浸式导览充分结合故居的博物馆属性,借专业演员之口,让沉默的展品‘开口说话’,让凝固的空间‘重现生机’。”故居工作人员说,这种形式是活化利用红色资源、提升教育效果的一次尝试。
北京李大钊故居
信仰共鸣:歌声中的传承
剧终时刻,在“李大钊”的带领下,观众与演员一同肃立,高声唱响《国际歌》。激昂的旋律在古朴的小院中回荡,将整场体验推向高潮,也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这不再是一次简单的参观,而是一次精神的洗礼。”青年参观者秦立感慨道,近距离“接触”守常先生,深深震撼了自己。此刻的歌声,既是对先驱最深的致敬,也是伟大的建党精神在当代人心中的回响与传承。
据悉,《守常先生》汇聚了专业演员、中央戏剧学院表演教师以及部分非职业戏剧爱好者,阵容专业而多元。截至今年6月,该剧已成功公演200余场,吸引观众逾3万人次。
红色传承:行走的思政课
故居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管理中心正以《守常先生》的成功经验为基础,积极构建更宏大的“红色研学链”:以李大钊故居为起点,走进北大红楼、国立蒙藏学校、京报馆旧址、《每周评论》旧址等承载李大钊革命足迹的关键节点。这不仅是在胡同地图上平铺舒展李大钊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其更深层目标,是为中小学生打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
“我们相信,‘实景’是最好的教材,‘体验’是最深的教育。”故居相关负责人表示,这种沉浸式、立体化的实景课堂,能让学生们更深刻地感悟先驱的革命精神与思想伟力,将厚重的红色资源转化为滋养心灵的鲜活养分,引导青少年在追寻革命原点、聆听历史回声的过程中,自觉厚植家国情怀,赓续红色血脉。
演出落幕,时值正午,北京城炽热的阳光洒满堂屋外墙。“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墙上镌刻的李大钊名句,在阳光映照下熠熠生辉,向今天——尤其是肩负民族未来的青少年们——发出永恒的青春召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