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原碧霞
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应用和普及,对教育提出了划时代的新要求。今年年初发布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对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作出重要部署,具体的政策细化方案文件随后连续出台。
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模式正在加速重构。这将对学校、家庭带来哪些影响和挑战?面对瞬息万变的未来,我们该培养孩子什么样的能力?带着这些问题,半月谈记者专访了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江苏省锡中教育集团总校长唐江澎。
不变没有未来,乱变没有当下
半月谈记者:“人工智能时代,教育该怎么变”已成为各方关注焦点。您在一篇文章中写道,AI“撞击”教育,并非摧毁教育,而是倒逼其从“工业化流水线”转向“生态化成长系统”。怎么理解这句话?
唐江澎:纵观人类教育史,从口传心授到数字革命,AI正催生教育模式的第三次跃迁。近300年来,教育实行的是班级授课制,按照标准模式批量化、像工业化流水线一样培养人才,极大地提高了教育教学的效率;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可以为学生提供订单式的教学服务,大规模因材施教可以让学生实现个性化生长。以语文教学为例,不少学校语文老师要教两个班、100多个学生,很难做到对每个学生的作文精批细改。现在可以用AI来辅助:把文章的规定性要求输进去,让AI告诉学生文章该怎样修改,相当于每个学生都有了一个可以提供量身定制式服务的老师。
半月谈记者:现在许多学校已试点将AI融入教学中。但我在采访时发现,不少老师不知道该怎么用,有的老师在应用时,甚至加重了学生负担。
唐江澎:过去30多年来,教育信息化技术在以不同的工具形式进入课堂。我发现一个倾向,老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速度和节奏变得更快了,用于检测学生学习成绩的方式越来越便捷,但学生的负担也越来越重。面对人工智能,不变没有未来,乱变没有当下。要特别提防脱离教育的核心本质,不恰当地使用信息化手段。
半月谈记者:怎样叫不恰当使用教育信息化手段?
唐江澎:我们都学过一篇课文叫《听潮》,你觉得在《听潮》的学习中,是让学生通过感受文字,去想象潮声,还是给学生放哗哗的潮声,哪一个是语文课?
半月谈记者:当然是想象的潮声。
唐江澎:当我们使用AI把《荷塘月色》生成视频,让学生去观赏“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我们忘了语文其实是要通过文字来塑造形象的,并不是通过视觉来塑造的,这种教学方式所影响的是学生对文字本身的理解和感悟。
幼儿园来了机器人 江汉 摄
半月谈记者:现在确实有把什么东西都视觉化的趋势。
唐江澎:有些东西可以视觉化,但有些东西不该视觉化,所以我强调的是在不该用的时候不能用。
另要提醒的是,人工智能的便捷性可能使学生的负担进一步加重。比如,过去老师给学生出一套试卷不容易,现在利用AI技术,出试卷、批改、统计很便利。我甚至看到有的学校把每天学生作业的正确率通过平台反馈到家长的手机上。这完全是对AI的错用,AI成了应试的“利器”。我担心目前大量场景下的AI应用是这样的。
还要警惕运用AI实现所谓“精准教学”。精准去教那些“有用”的考点。这样的教学,应试目标精准了,育人目标却可能偏斜了。
不培养“解题家”,培养“问题解决者”
半月谈记者:关于人工智能怎么助力教育,网络上有很多的文章,相关的政策文件也下发了。但我接触的不少校长、老师对人工智能进校园感到不知所措。
唐江澎:专家指点未来,老师关注当下,家长莫名惊慌,学生刷题依旧。这恐怕是当下现状。其实,学校与一线老师应提供需求场景,以需求牵引技术开发,赋能教育教学。
半月谈记者:数十年来您一直在一线工作,作为一个中学校长,您所在的学校是怎么做的?
唐江澎:过去10年中,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探寻人工智能促进教育变革的历程,是从对未来的想象起步,一步一步找到走向未来的路径。在技术上,我们分四步走,从易到难实现“处处有Wi-Fi”“室室触摸屏”“人人有平板电脑”和“科科云资源”。在2015年推进信息化技术应用时,我们对未来10年有三点基本判断:一是以班级授课制为主的教学组织结构,不会有颠覆式变化;二是以知识的运用和掌握为主的教学内容取向不会有颠覆性改变;三是以纸笔测试为主的高考模式不会有颠覆性改变。
于是,锡山高级中学在运用人工智能时,把握三个重点趋向进行改变。一是更多应用人工智能赋能个性化教学,大力开发AI学伴及学程式课程。学生将有更多机会和条件自己决定学什么、怎么学。二是突破单一的刷题与记忆形式,课程设计打破学科壁垒,创新设计基于真实问题情境的任务驱动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三是更多应用由人工智能带来的数字化教育场景,为学生提供更灵活、多样的问题情境,提高学生在具体情境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半月谈记者:您认为,未来5年,人工智能在高考中会如何体现?
唐江澎:5年之后,让学生带着AI工具进考场,大约是不可能的。但高考题目本身,无论是从它的立意、情境还是设问上,都与没有AI时的题目发生了巨大变化。换句话说,尽管考生还是坐在考场上以纸笔方式来测试,但是题库的设置已经重在考察如何使用知识,而不仅仅是知识本身。
小学生在上科学课 徐昱 摄
培养孩子获取幸福的能力
半月谈记者:在人工智能时代,人们长期以来信奉的“认真学习-取得好成绩-考好大学-上好专业-找好工作”的逻辑,似乎越来越不确定能走得通。那面向未来,我们的孩子要学什么样的知识,养成什么样的能力?
唐江澎:现如今的AI像电力刚刚出现时那样,它开启了人类生活的全新时代。在不确定的时代里,让每个孩子具有获取幸福的能力,比取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更重要。我以为关键在于他要有一个痴迷的爱好、坚韧的持久力。
半月谈记者:作为家长,很难去发现孩子喜欢什么,擅长什么。如果让孩子自己选择,大多数孩子可能对手机更感兴趣。
唐江澎:对。一个原因是许多人在语数外化生政史地这些考试科目里,去寻找孩子的兴趣点。还有的家长认为,如果孩子的爱好跟学业成绩没关系,要这种兴趣干嘛?但如今的世界,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许许多多新难题,要解决这些难题,不应仅仅限于那些考试的科目。我们应更多关注孩子有浓厚兴趣的地方,为他们提供合适的课程。
半月谈记者:现有的课程体系下,孩子们压力已经非常大了,如果再加其他课程,会不会压力更大?
唐江澎:学生压力大的一大原因是我们误把“全面发展”当成“全科优秀”,现在的学业测评存在一定问题。比如可以以“合格”“不合格”来替代具体的分值。目前我们最大的错误是把每一次考试的结果都进行排序使用。当生活场景变成单一学习场景,当丰富的人生话题变成一个单调的分数排序话题时,孩子们的成长快乐又在哪里?所以要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改变整个学校的教育氛围。
半月谈记者:那您觉得改变的重点在哪里?
唐江澎:要改变评价方法。我们需要不断追问:“全科优秀”的学生,与“全科合格+特长突出”的学生,哪一种人更能适应AI时代?更能创新创造?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前进。就像面对的是一片大海,我们要知道自己是朝着海的方向去不断行进。作为中学校长,则应更关注通往海边的路在哪里,还有哪些荆棘必须拔除,然后给孩子创设出一条,或者和孩子一起创造出一条通往海边的路。我想,所谓的“牛校”,一定“牛”在培养出了一批有痴迷爱好、突出特长的学生。
半月谈记者:您对通往海边的路是怎么设想的?
唐江澎:一方面要关注AI可能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运用它服务于教育价值的实现;另一方面要更加关注超越AI工具性价值、彰显人高贵品质的特质的培养。2021年,我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终身运动者、责任担当者、问题解决者和优雅生活者”,目前网络上已经有很大点击量。在AI时代,这个说法同样不过时。
AI时代,要培养对身体有自信的终身运动者,保持终身运动的习惯,让孩子对明天永远怀有积极的期待;培养有情怀的责任担当者,让孩子多做家务劳动、多参加公益活动;培养问题解决者,要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通过阅读丰盈自己的精神世界、在阅读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有创造力的优雅生活者,让孩子拥有幽默素养,心态平和从容,对世界保有敏锐的感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