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政策破冰到相关企业突破万余家,从摸索培育到坐拥万亿市场规模,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连续两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是中国商业航天的第十年。在这条千帆竞发的新兴赛道上,凭借自贸港制度创新与地理区位优势,海南无疑是万众瞩目的领头者之一,成为国家商业航天战略的“关键落子”。五年时间,从椰林滩涂到钢铁塔架,从“蹒跚学步”到“加速起飞”,这座向天图强的“滨海之城”,正以全球视野擘画新蓝图,开启中国商业航天从跟跑到领跑的新篇章。
双工位筑基:打造“向天图强”主引擎
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双工位”首发成功
去年11月,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首发,填补了我国商业航天的最后一块空白。自此,发射载具、发射场地和载荷形成了商业航天稳定的“三角结构”,商业航天全产业链初步形成。今年3月,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一号工位,长征八号遥六运载火箭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具备“双工位、多型号、高频次”发射能力。未来3到5年,我国商业航天将会迎来高密度的发射期,对发射场等基础设施的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文昌国际航天城完成固定投资76.4亿元,同比增长20.8%。文昌市市长、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局长曹树育表示,今年海南文昌将擦亮发射场这块“金字招牌”,全力支持保障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3、4号工位加快建设,打造“向天图强”主引擎。推动形成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射能力,满足商业航天高密度发射需求,打通商业航天发射“最后一公里”。
“三链同构”:千亿级航天产业集群加速成型
海南文昌国际航天城航天产业加速集聚
具备了“向天图强”的主引擎,海南依托自身优势,前瞻谋划“以场带产、产城融合”新路径,正式驶入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快车道,努力打造千亿级的商业航天产业集群。随着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发成功,文昌国际航天城以“种发射之树、聚全球之需、育产业之势、结数据之果”为发展逻辑,锚定“两场三链”核心优势,正形成“火箭总装—卫星量产—数据应用”的全链条产业生态,实现了商业航天“1+N”的跨越。
2025年至今,文昌国际航天城围绕火箭链、卫星链、数据链、航天+等八个方向,谋划实施78个项目,全年计划投资110亿元,同比增长44%。截至今年2月底,已有超700家航天相关企业入驻文昌国际航天城,26家卫星产业集群企业正加速落地。以国家航天局、航天科技集团火箭院、中国科学院空天院为“链主”的产业生态,已在海南逐步形成,与天兵科技、星河动力等一批商业航天龙头企业形成协同互补的优势发展格局。文昌国际航天城管理局表示,将坚决落实好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加强商业航天产业补链延链强链,努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世界一流航天城。
上天入海:叩问商业航天的“技术奇点”
科技成果转化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题中之义。火箭的可回收与重复利用技术,是中国商业航天产业实现规模化应用的一大难点。文昌国际航天城与国家航天局、中国科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建立了多个航天技术研发中心,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技术支持,不断叩问商业航天“上天入海”的“技术奇点”。
海南星际荣耀可回收火箭海上平台(效果图)
今年,海南星际荣耀航天发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将在文昌进行火箭发射、回收和重复使用的全闭环产业链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海上回收平台系统正在开展生产制造,计划今年7月交付使用,在海南开展测试工作。预计今年内双曲线三号运载火箭在海南执行首飞,同时实现“入轨+海上回收”的目标,打破成本与响应速度的瓶颈,推动商业航天事业快速发展。蓝箭航天董事长兼CEO张昌武说,“未来三年,商业航天领域将会出现奇点时刻,即火箭的可重复使用技术取得成功,这会把中国的商业航天推进至下一个时代。”
五年筚路蓝缕,从一片椰林到塔架林立,从一张蓝图到航天新城,文昌国际航天城完成了从无到有、创新突破的强势蜕变。中国商业航天即将进入下一个十年,文昌国际航天城也被寄予了更高的期待。站在五周年的节点,这座南海之滨的航天新城已经锚定了更高目标:2025年底实现常态化发射,2027年迈向高密度发射,2030年力争形成航班化发射能力,以“三链”协同之势打通商业航天全价值链。不难想象,在未来,随着一枚枚火箭飞向苍穹,这片承载着“星辰之梦”的热土将更加耀眼,我们将看到更多以“海南加速度”书写的商业航天新篇章。向天图强,未来已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