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王永前 吴振东
“板凳书记”“小棉袄书记”“百宝箱书记”“博士书记”“智多星书记”“绣花针书记”……在上海市普陀区宜川路街道,这里的社区书记大多都有属于自己的标签绰号。书记的绰号,也是社区的“暗号”,每当有人喊出自带亲切感的绰号,居民们就知道,办事员来了、知心人来了。
“板凳书记”:相信真诚
赵家花园居委会办公室,进门处的书架吸引了记者注意,除常见的党务类书籍外,几本关于沟通技巧、心理方面的书也被翻出了褶皱。“说话是门艺术,学无止境,懂点心理学也很重要,对社区工作大有帮助。”杜佳敏从繁忙事务中抽出身来,对记者说。
杜佳敏语速很快,但亲和力强,脸上总挂着微笑。平日里,只要没急事,她就和居民围坐一起,既听民声,也把最新政策宣传出去。过去,她出门都会随身带着一张小凳,现在居民习惯了,总会专门留出一张给她。
在她先前工作的宜川三村,不少居民破墙自搭阳台,拆违任务艰巨。面对一户情绪激动、拒绝沟通的人家,她搬了板凳坐在屋外,一等就是一个多钟头。最终,她得到这户人家的信任和支持,拆违工作得以完成,“板凳书记”的绰号也就叫开了。
“板凳书记”杜佳敏(右一)和居民交流
“‘不讲理’的背后,往往是他们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社区工作就是要为居民想尽办法解难,前提是真诚相待、以心换心。”杜佳敏说。
杜佳敏在工作中有许多有意思的细节。比如,“骂不还口”——有的居民脾气冲,但不论什么缘由,就算自己受了冤枉,杜佳敏也绝不顶回去,“一旦顶起来,两方势如水火,我就没有退路了,再做工作就难了”。又如,少些“等会儿再说”——面对居民诉求,她不说“你回去等消息”之类的话,而是立刻起身上门了解情况。如果手头确有急事,也一定约好上门时间,不让对方失望而归。再如,办公桌抽屉里总备着烟和茶叶。“我自己不抽烟,但递支烟、泡杯茶,总能让他们急事缓说、烦事不怒”。
有人把手机里有多少居民的微信,作为社区工作干得好不好的一项“指标”。在杜佳敏这里,一户人家加上两三个微信也不稀奇。由于社区熟人多,总是走几步就停下来和居民寒暄,上小学三年级的女儿忍不住“吐槽”妈妈:“和你一起出门,挺烦。”
“虽然女儿嘴上‘吐槽’,但心里对我的工作非常认可。”杜佳敏说,有天接到学校的电话,老师告诉她,孩子在班上介绍了“我的妈妈”,她说,“妈妈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小区里的人都认识她,我为我的妈妈感到骄傲!”
“非要说我有什么本领,那就是真诚、用心。拿聊天来说,要学会从居民的眼神、肢体动作中捕捉信息,不断累积经验。”杜佳敏说,自己有一个坚持了20年的工作法:每天晚上临睡前花10分钟复盘一天的工作,想想哪里做得不够好、怎样去改进。“我相信,真诚可以访得真情况,用心可以求得好办法。”
“百宝箱书记”:有“飒”也有“柔”
中远两湾城第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恽梅是居民们口中的“百宝箱书记”,群众觉得她“啥都懂”“思路清”。
2018年春节前夕,恽梅得知小区里74岁王阿姨的儿子小苗在前一年5月因病去世,丧葬费却迟迟未拿到,原因是小苗去世前一个月刚从单位辞职,而王阿姨一家又不好意思向小苗前单位开口。恽梅曾在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工作多年,清楚这笔丧葬费必须发放。她积极奔走,不到一个月,就把拖了半年多的上万元费用送到王阿姨手上。
“到了社区才知道,很多居民对政策不了解,遇到问题不知道找谁。社区工作首先就要在居民和政府间搭好桥梁,让政策畅行在‘最后一公里’。”恽梅一头短发,身形看似瘦弱,但说话、做事透着一股“飒”劲。
“百宝箱书记”恽梅
“懂政策”是一“宝”,“能施策”也是一“宝”。建于本世纪初的中远两湾城社区,96个楼栋共有1万多户居民,是上海内环内最大的纯商品房住宅小区。20多年过去,“高龄”电梯时不时“宕机”,给居民出行造成安全风险,但要“换梯”,又无现成案例可以借鉴。
“换电梯,属于居民楼公共设施更新,应由居民自主发起、自主运作。”面对这项急难工作,恽梅主动牵头组织,把这项工作当成推进城市治理共同体建设的一次契机。换梯小组投票选出;电梯安全评估产生的费用分摊方案,投票表决;不同品牌报价、效果不一,投票确定……如今,社区206部老旧电梯已推进换新192部,换新率达93.2%。
经过此项工作,恽梅的“百宝箱”里再多一“宝”,即“楼事楼议—小型业主会”工作法:以楼组为基本单位,通过收集需求、共同研判、投票表决等规范的议事协商流程,提升全民共识与获得感。
发起“让爱不再流浪”的流浪猫治理项目、推动社区儿童乐园微更新、组织推进苏州河岸线贯通工作……在一项项社区重点工作中,恽梅不仅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飒”,也有春风化雨的“柔”。她的“百宝箱”也在不断解决社区急难、推动社区善治中渐渐充实。
“博士书记”:靠“专业”前行
行走在泰山二村,平整干净的路面、生机盎然的绿化、独具特色的泰山风貌墙、整齐的停车位……小区面积不大,安逸舒适的环境让人身心愉悦。
一身利落穿着的“博士书记”马宁迎面走来,有几分科研工作者的模样。作为上海首位拥有博士研究生学历的居民区书记,“头衔”对于她,是压力,也是期许。
10多年前,马宁居住的商品房小区,脏乱差问题频出,居民需求常常得不到及时回应,她看在眼里,干脆起而行之,从普通居委干部做起,逐渐成长为颇具个性的书记。“既然做了,我就要做出个样子来!”
上海普陀区宜川路街道为“标签书记”们设计的卡通形象摆件
居民们发现,马宁的工作多少带着科研工作的严谨感。在推进泰山二村房屋加装电梯、停车位扩容等社区事务过程中,她充分发挥“社区云”平台作用,将规划设想、实施方案、遇到的困难等通过工作笔记的方式详细记录下来,一一在“云端”分享。近两年来,她撰写发布100余篇“社区动态”,尤其受到社区年轻人欢迎。
与一些擅长“嘎讪胡”(闲谈)的居村书记不同,马宁更喜欢单刀直入、就事论事。小到义诊服务、社区活动,大到加装电梯、调整绿化、增设充电桩等,只要社区里会发生、居民想知道,大事小情都能在“社区云”里找到书记的“解题思路”。马宁希望,将泰山二村打造成“全透明”社区,让社区治理与居民需求更紧密地结合,把理性思维、合作精神带入社区,努力做到团队齐心,人人参与。
2023年,泰山二村成功实现物业费调价,虽只是上调2毛钱,却是居民对社区治理现状的肯定。“就像做科研要挖掘团队中每个人的潜能,小区如果没有居委、业委、物业‘三驾马车’协同,就什么事也干不好。”马宁一方面带动社区团队“做强”业委会,选定党员、专业人士参与业委会工作;一方面给物业“上规矩”,将商品房小区标准清晰的物业管理模式应用于老旧小区,推动服务升级。
基层治理有千种方法,“小巷总理”也有千般模样。当社区书记的标签在街巷弄堂间口口相传,人们看到的不仅是干部的画像,更是一套基层治理范式的成形。宜川路街道总结运用“一线育才法”,这里的社区书记、基层干部坚持“用脚丈量社情,用心丈量民意”,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现代化的征程上留下了鲜明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