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卢宥伊
来自中国成都的街舞团Homies带着作品《蜀山剑气》,于今年3月登上VIBE世界街舞大赛舞台,一举拿下季军——这是VIBE世界街舞大赛创办30年来,中国团队第一次获奖。舞蹈家(Dancehome)工作室主理人、《蜀山剑气》总导演方正华说,作品结束时,台下观众长达一分钟的欢呼声给他带来的人生财富,超过排名本身。
他们的旅程并未就此停下。中国年轻的舞者们,正用身体语言,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理解,带到全球观众面前。
从动作到故事:街舞成为讲述中国哲思的载体
《蜀山剑气》不仅是一个风格强烈的街舞作品,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式“江湖故事”。
作品的灵感来自90后总导演方正华的个人记忆——从童年时沉迷的经典游戏《仙剑奇侠传》中代表四川的蜀山派,到金庸笔下笑傲江湖的“剑宗”与“气宗”,再到他在春晚担任街舞编导期间对传统武术的深刻体会,这些片段交织成一部街舞版的东方奇幻史诗。
在作品设定中,剑宗“掌门”去世,弟子们通过一次集体变脸来纪念他——变脸不仅是舞台技艺,也是“面具”背后的身份传承。
随着符纸燃起,掌门的灵魂重现舞台,回顾自己的修行之路:少年时,他被妖怪袭击时遇到师父,并选择走上修仙之路;师父偏爱剑宗之道,而气宗掌门主张以柔克刚,两个门派因一次意外结下仇怨;随着冲突加剧,误会与牺牲不断发生,当少年最终成长为新掌门,在复仇与宽恕之间做出了抉择。
在VIBE世界街舞大赛上,舞者余衍林演绎剑宗长老带弟子们晨练
“我们想表达的是一个中国式哲思:大道无门,每个人都是因喜欢而入道,因热爱而继续。束缚与对立,反而让人远离最初的热爱。”方正华说。
这个充满中国传统文化意象的故事,被浓缩进舞蹈叙事。那些迅疾的变脸,不是为了炫技,而是对于身份切换、历史回溯与文化传承的隐喻;那些武术动作,不是点缀,而是人物情绪和中国哲思的外化。
文化自信的身体表达:当年轻人“敢冒险”
VIBE世界街舞大赛创办30年来,从未有中国舞团闯入前三。Homies不仅是首个站上领奖台的中国团队,也是第一支将变脸、功夫、太极等元素系统性融入街舞编舞的队伍。
在VIBE世界街舞大赛上,来自中国成都的街舞团Homies用变脸演绎“江湖故事”
这些文化元素像拼图一样,被方正华与团队一块块拼成完整画面。而最难拼合的一块,就是变脸。
变脸是中国传统舞台上的绝技,而街舞是全球舞台上的流行语。把这两种毫无关联的表演语言结合在一起,并不是加法,而是乘法。
变脸表演有随时调整表演节奏的技法,街舞则依赖精确的音乐节奏。Homies团队请来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0名舞者共同练习变脸,最崩溃的时候,七八个人一起出错,每一次群体变脸,都像是在刀尖上跳舞——只要错过一个节拍,整个舞蹈的节奏感就会崩塌。
“两种艺术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我们练了半年,失误不断。但我们愿意冒这个险。”方正华说,“中国文化走到今天,已经到了需要年轻人‘敢冒险’的时候。”
最后一段舞蹈,30名舞者排成顺时针旋转的圆阵,看似普通,却暗藏玄机——懂易经的人,一眼就能认出,这个队形正是“金木水火土”五行卦象。
“很多国外观众并不完全懂我们埋的那些文化‘彩蛋’,但依然看得很嗨,反响特别热烈。中国文化的魅力就是这样,哪怕只是随便窥探一下,都能让人忍不住惊叹。”方正华说,“我们安排的‘炸点’,观众全都叫了;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想到的地方,他们也叫了。”那一刻,他真正感受到,中国文化不需要降维讲解,身体语言足以跨越文化隔阂。
从成都街头到世界舞台:中国新一代文化使者
观众的热情并未随比赛结束而消散。VIBE之后,Homies迅速受到美国媒体的关注,让这部作品的影响力从街舞圈层拓展到全球更广泛的观众群体。
舞团的年轻人认为,最重要的是把创作的灵气和自由感表达出来。“我们年轻人,不是单单为了保护老的东西才去做文化表达,我们只是在我们热爱的土壤上玩出新的东西。”
Homies并非唯一在国际舞台上脱颖而出的中国街舞团队。在今年3月于法国巴黎举行的JusteDebout世界街舞总决赛中,10岁的宋皓铭和12岁的符隽熙以融合醉拳和太极元素的表演,成功闯入四强,震撼全场。
越来越多中国青年舞者正在尝试以街舞为媒介,重新理解和演绎传统文化。在各高校街舞社团里和网络短视频平台上,不断涌现出将古典音乐、山水意境、民间技艺融入舞蹈表达的作品。这些尝试虽各有路径,但背后是同一种动因——用熟悉的方式,讲自己的文化故事。
方正华相信,只要年轻人自得其乐,新的非遗就会不断诞生——它可能藏在游戏里,藏在动画里,藏在街头广场的即兴Battle里。未来,方正华还想把《蜀山剑气》排成舞台剧,故事里的中国哲思,还没有讲完。
从国潮设计、汉服出街,到像Homies这样的国风街舞,当代青年正在成为传统文化活化传播的一部分。这种从“自发热爱”出发的表达方式,既是个体选择,也是一种文化的自然演进。
编辑:郑雪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