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记者 刘天宇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完善全口径消费统计制度”,旨在建立涵盖商品与服务、居民与政府的全口径消费体系。这一制度设计背后,既是对传统统计体系的革新,也是对提振消费以驱动经济增长的深层回应。
消费账本全息化
作为GDP核算核心的“最终消费支出”,与反映市场交易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长期存在统计鸿沟。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47.1万亿元,而最终消费支出达70.1万亿元,相差约23万亿元。
这一差值产生的重要原因是,传统消费统计体系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核心指标,主要聚焦实物商品和餐饮消费,而在服务消费、新型消费等领域存在明显盲区。一方面,教育、医疗、旅游等服务消费未被充分统计;另一方面,直播打赏、知识付费等新型消费形态游离于统计体系之外。
这种“统计半透明”状态不仅导致居民真实消费负担被低估,还容易造成政策制定者对消费全貌的认知偏差。全口径消费统计改革将构建覆盖商品与服务、线上与线下、货币与非货币交易的观测体系,意味着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服务性消费,以及政府在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领域的消费支出,都将被详细记录和分析。
从“大水漫灌”转向“滴灌渗透”
全口径消费统计改革,本质是为了识别消费领域薄弱环节,把握消费市场的动态变化和潜在需求,提高消费领域政策的精准度。
以汽车消费为例,传统统计主要关注车辆销售,而全口径消费统计还需覆盖二手车交易、充电服务等环节。当前,汽车等消费品正从购买管理转向使用管理。有全口径消费数据支撑,各级政府才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消费特点和需求,制定差异化消费促进政策,实现政策工具从“大水漫灌”转向“滴灌渗透”。
在市场监管方面,全口径消费统计有助于加强消费市场的动态监测和风险预警。如商品或服务出现供需失衡、价格异常波动时,可以基于对消费数据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及时发现市场潜在风险并采取相应监管措施,维护市场秩序稳定,更好保护消费者权益。
全口径消费统计还可以通过数据评估政策成效。例如,浙江杭州计划2025至2027年每年新引进各类首店200家以上,其政策成效评估就需要全口径数据对直播电商、即时零售等新业态的动态追踪。
让“情绪价值”被看到
全口径消费统计绝非简单的数据扩容,而是制度、技术与政策的系统协同:既扩容对如国货潮品、智能家居等商品消费的统计,深化对如健康养老、文旅体育等服务消费监测,又追踪即时零售、共享经济等新业态。
游客在上海豫园夜市拍照留念 刘颖 摄
通过全面、准确反映消费市场的现状和趋势,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企业提供更多高品质、高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近几年,医美、电竞、宠物经济等细分赛道发展态势迅猛。全口径消费统计具有指引作用,能够将消费升级的宏观趋势反映在细分领域的消费现象之中。
为新型消费模式的培育和发展提供数据支持和政策引导,在扩大需求的同时推动消费结构向更高层次迈进。当线上知识付费的金额“悉数入账”,当文旅消费的“情绪价值”转化为可量化的数据,消费市场的 “数字脉络”更为清晰。
消费“拼图”日趋完整,正多维度重塑消费治理逻辑链,使消费账本从半透明走向全息化。期待在新的统计体系下,政府、企业等社会各方能够更加精准把握消费市场脉动,助力补短板、锻长板,推动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持续释放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编辑:孙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