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地方两会释放民生暖意

2025-02-19 09:48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春节前夕,各省份两会密集召开。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各地列出的“民生清单”细致周到、务实具体,真心实意把民生小事当作头等大事,努力让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传递融融暖意。

住房:构建新模式,实现住有所居

住房是家庭的温馨港湾,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将着力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有效统筹去库存与优供给,出台购房补贴奖励政策。

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5年将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构建“人房地钱”要素联动机制,盘活利用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加大收购存量商品房力度,培育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打好保交房收官战。

“这将有利于推动房地产市场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租售并举的新模式,更好满足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重庆市人大代表、重庆市綦江区住房城乡建委主任杜万勇说。

“提高城市吸引力,让青年愿意来、留得住、能出彩。”山东省政协委员,团省委副书记、省青联主席盛夏说,在山东,青年群体住房需求非常旺盛。为了全链条保障青年“安居梦”,山东首创实施“青年优居计划”,通过“青年优驿”“青年优徕”“青年优购”3个具体项目,有针对性解决青年在过渡住房、租房、购房不同阶段的困难。2025年,将持续完善各类集中性租赁住房项目配套设施,开辟专属性、融合化的公共活动空间,有机嵌入自助办公、学习阅读、运动健身、共享会客等功能区,真正让青年人安下心、扎好根。

就业:强化就业培训,保障劳动者权益

翻阅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各省份纷纷释放稳就业信号,真招实效为青年就业打通堵点。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2025年“十大重点民生实事”,就包括“组织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23万人次,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0个”。

湖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党组书记、厅长李永军说,将用好用足稳岗返还、担保贷款、资金补贴等政策工具,支持和促进青年学生就业。

帮助青年找工作,岗前培训效果好。李永军说,将围绕康养托育、先进制造、现代服务、新职业等行业领域,广泛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探索推动劳动者“点单”、人社部门“派单”、培训机构“接单”、企业优质岗位“订单”的“四单”培训新模式,提升职业技能培训的针对性、有效性。

用人单位的招聘人员向毕业生介绍岗位需求条件 曹正平 摄

“劳动者的每一份付出都弥足珍贵,每一份工资都牵动着一个家庭的幸福。”福建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福建将加快“扩中提低”,健全工资合理增长机制,适时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稳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规模;畅通诉求渠道,全链条根治欠薪;研究解决科技创新带来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变化对就业的影响,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医疗:优质资源扩容下沉,看病更方便

梳理近期召开的地方两会,各地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方便老百姓在“家门口”就医。

湖南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推进“三医联动、六医协同”集成改革。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基层医疗机构标准化建设,推进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医疗资源薄弱地区。

“三医联动”即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六医协同”即医药、医价、医保、医生、医疗、公卫协同,旨在有效缓解患者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湖南省人大代表、湖南康普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曾培安说,“三医联动、六医协同”不仅是医改的一个策略,更是一种全新的医疗服务模式。这一改革有助于打破部门壁垒,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对于“推进高水平医院结对帮扶医疗资源薄弱地区”,曾培安认为,通过组织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与医疗资源薄弱地区建立结对帮扶关系,可以加强受援医院的技术、人才、科研等方面的建设,提高受援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医疗保障是减轻群众就医负担的重大制度安排。2024年,内蒙古持续巩固拓展全民参保成果,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参保长效机制;基本医保参保人数逆势增长,基本医保参保率达到95.68%。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5年,要促进医疗、医保、医药协同发展和治理,稳妥推进基本医疗保险自治区统筹,强化医保基金常态化监管,守好老百姓的看病钱。

生态:持续治理生态,改善人居环境

守青山、护绿水,厚植高质量发展绿色底色,不少省份都在努力。云南省省长王予波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表示,带污染的钱再多也不赚,带污染的项目再大也不要。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进一步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展现新面貌。“10年来,我们将洱海保护作为首要任务,推动洱海保护从单一湖泊治理向流域治理和生态治理转变。”云南省人大代表、大理州洱源县国有资产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茶江说,洱海的27条入湖河流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2021、2022、2023年连续三年国家考核断面水质被评为“优”。

近年来,北京持续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城市样板,主要污染物和碳排放双下降,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北京市市长殷勇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今年,北京将实施“0.1微克”行动,强化结构、工程、管理减排,推进机动车和非道路移动机械新能源化,建成电动汽车超充站1000座,持续开展扬尘专项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气。

教育:办好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

针对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完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推进机制,持续深化学区制和集团化办学改革,构建覆盖全省中小学优质教育资源远程共享体系,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四川省教育厅党组书记、厅长余孝其说,为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一所学校,四川不断调整优化基础教育学校布局。一方面,深化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进学区制治理和集团化办学,推动城乡学校共同体建设,激发办学活力。另一方面,推动数字赋能教育,促进优质教学资源下沉共享。实施“网链共享计划”,遴选全省优质中小学校为领军学校和引领学校,通过链内直播和链外点播方式将优质教育资源远程辐射到全省所有中小学,让师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让残疾人顺利就业并融入社会,教育是最重要的一条通道。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强调,2025年将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融合教育的核心在于为所有学生提供包容、平等的学习环境,促进其全面发展。”山东省政协委员、省聋人协会主席孔军强介绍,截至2024年底,山东已免费为6716名重度听障儿童实施耳蜗植入手术;依托山东省听力语言康复中心“123”志愿服务队打造的防聋治聋服务体系,每年让上千名听障儿童适配助听器。听障儿童在接受免费听力言语康复服务后,得以进入普通学校学习,享受融合教育。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把实施“校园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列为10件惠民实事之一,明确提出加大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和校园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做好中小学食堂规范提升工作,将对98家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开展现场评价,对学校食堂及食材供应商、学生集体用餐配送单位开展常态化监管。

对此,云南省人大代表、曲靖市麒麟区人大常委会农业与农村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段亭汀认为,必须督促学校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校长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责任,严格执行陪餐制度,依法配备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认真执行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法规和标准,严防严控食品安全风险。

“一老一小”:持续完善养老托育体系

当前,让银发族老有所养,为青年解决生养托育后顾之忧,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

老人在工作人员的陪护下做填图游戏 郭绪雷 摄

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24年,山东健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实施养老机构固本强基、居家社区扩围增效、医养康养提质赋能等行动,加强失能失智老年人照护服务政策支持。2025年,计划新增医养结合、康复护理等机构100家。

“为顺应时代发展和群众所需,山东部分医疗机构着力推动专科护理门诊建设。”山东省政协委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护理部主任、护理与康复学院副院长曹英娟认为,在做好传统护理服务的同时,拓宽护理服务领域,增加老年人护理服务供给,探索与康复、人工智能等融合发展的新型服务模式,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加优质温馨的护理服务。

在内蒙古,发展托育服务成为人口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辅助政策。内蒙古连续两年将新增婴幼儿托位数指标纳入政府民生实事,并决定自2025年起实施普惠托育服务机构生均定额补助项目。

自2023年开始,内蒙古创新实施“萌宝驿站”社区托育服务试点工作,两批35个试点机构陆续投入使用,增加普惠托位1700余个,“萌宝驿站”日益成为自治区托育服务特色品牌。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勇说,下一步将持续扩大“萌宝驿站”自治区社区托育服务试点范围,发挥专业优势推动医育结合;发展用人单位办托、家庭托育点等模式;协调推进托幼一体化服务;建立健全托育服务综合监管机制,守住婴幼儿安全健康底线。

城乡融合: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共同富裕

大手拉小手,共富一起走。让城与乡合理分工、各展所长,方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今年不少地方都在城乡融合、共同富裕等领域推出实招。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推动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四川省人大代表、巴中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党组书记吕爱国认为,推进城乡融合发展要以县域为重要切入点,重点实现设施融合、要素融合、产业融合、治理融合。在“城”的提升上,下大力气做强做优县城;在“乡”的建设上,从“居”和“业”上着墨,推动“产、村、景、文、人”深度融合发展。

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云南省人大代表、省财政厅厅长王椿元表示,2025年,云南省财政将优化乡村振兴多元投入机制,强化一般公共预算投入,运用基金、贴息、担保、保险等政策工具,加大涉农资金注资力度。支持发展乡村富民产业和新型农村集体经济,健全联农带农富农利益联结机制,持续推进惠民惠农财政补贴“一卡通”专项治理,夯实农民转移性收入基础。

大理白族民居与洱海风景 胡超 摄

“兴一个产业,才能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河北省政协委员、唐山市农业农村局局长董印玲表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下一步还须在发展能够承载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收的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方面下功夫。(采写记者:张力元、高天、刘芳洲、吴晓颖、字强、巩志宏、秦婧、徐宁、王峻潇、魏婧宇)

编辑:徐宁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