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暗藏杀伤力,呆萌成伪装

2024-11-11 09:34
来源:半月谈网

许多人会选择养宠物以寻求情感慰藉。除了传统宠物如猫和狗,部分年轻人对手感毛茸茸、眼神清澈呆萌的“萌新”宠物,也有着难以抗拒的渴望。有些人开始饲养一些不同寻常的网红萌宠:水豚、浣熊、狐獴、土拨鼠、蛇、龟、守宫、蜥蜴、蝎子……

与此同时,因被宠物咬伤前往就医的事件明显多了起来,这也带来了一个问题:这些动物安全吗?

萌萌的动物不等于宠物

一直热度不减的新晋宠物水豚,原产美洲,是目前已知最大的啮齿类动物,被亲切地称作“卡皮巴拉”,它以独有的圆滚体形和与世无争的松弛感迅速成为网红。国内已有不少宠物店、宠物博主开始饲养水豚。

但是,千万不要因为它性格温顺就放松警惕,水豚在受到惊吓、发情交配期、哺育幼崽等特殊情况下,也会对人发起攻击,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豚咬伤人的新闻报道。水豚的两对大门齿非常发达,一旦被咬伤很可能造成比较严重的组织损伤。虽然水豚不是狂犬病的自然储存宿主,通常情况下被它咬伤并不需要预防狂犬病,但是仍需要预防伤口细菌感染和破伤风。

小浣熊又被叫作“干脆面君”,以聪明顽皮著称,面部特有的黑色眼斑让它们看起来犹如蒙面大盗,样子十分滑稽可笑,再加上它们适应性强、饲养比较容易。但小浣熊野性强,牙齿和爪子都很锋利,咬伤、抓伤饲养者的情况并不少见。今年初,一位千万粉丝的博主曾在短视频中记录了被自家饲养的浣熊咬伤的全过程。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浣熊为食肉目动物,属于传染人狂犬病的高风险动物。有监测数据表明,在美国,野生浣熊是继蝙蝠之后的第二大狂犬病宿主动物。

异宠来袭 制作:何丰伦,黄浩铭

还记得那个站立着大吼一声“啊”的土拨鼠吗?土拨鼠学名旱獭,也是一种大型啮齿类动物,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部高原地区。虽然它属于狂犬病低危动物,但土拨鼠是我国甲类传染病——鼠疫的主要宿主和传染源。千万不能购买和饲养野生的土拨鼠,它们身上很有可能携带大量细菌、病毒和寄生虫。有个百万粉丝博主在视频中说,自己家养的宠物土拨鼠不存在感染风险,与家人同吃同睡,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家住北京的江先生,最近一直在打听怎么才能合法购买一只澳大利亚袋熊来饲养。袋熊因为憨态可掬的形象走红后,成为各路网友竞相去澳大利亚追逐的目标。然而,真相是残酷的,野生袋熊经常在洞穴出没,很容易感染疥螨,触摸后疥螨会随人类活动扩散,传染给多种哺乳动物。

冷门宠物遇热,风险指数增高

鹦鹉以其鲜艳的羽毛、聪明的头脑和模仿人类语言的能力而受到人们喜爱。但饲养鹦鹉需要警惕“鹦鹉热”,这是一种由鹦鹉热衣原体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大部分人为无症状的隐匿感染或轻度腹泻,但也有少部分患者会发展为肺炎而出现寒战、发热、咳嗽、胸痛等临床表现。另外,鹦鹉的羽粉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或加重呼吸道疾病。

如今,形成了以年轻人为主的饲养爬宠的圈层,代表着一种“冷淡系”文化。年轻人对爬宠的追捧,不仅因为其多样且新奇的外形,还因为它们相对简单的日常管理。但是饲养爬宠必须注意品种的选择,千万不能选择有毒的种类。2018年陕西渭南一名女孩网购银环蛇作为宠物饲养,不幸被咬伤,最终医治无效去世。另外有些动物,比如猪鼻蛇、捕鸟蛛和雨林蝎,毒性虽然比较低,被咬伤、蜇伤通常不会致命,但也绝不可掉以轻心,因为其毒液一旦进入人体会引起剧烈的疼痛,有可能引起伤口感染或破伤风,也有可能造成严重过敏反应,有失去生命的危险。

万一被自己饲养的爬宠咬伤或者蜇伤,要保持冷静,立即用清水冲洗伤口,尽快到有动物致伤救治经验的医疗机构就诊。2021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常见动物致伤诊疗规范(2021年版)》,对我国常见动物致伤的诊疗做出了规范,其中就包括蛇咬伤、蜘蛛咬伤的救治原则。

尊重动物习性,守护生命安全

年轻人在学业、事业、家庭的多重压力下,对外表可爱、毛茸茸软乎乎的动物很是着迷。有网友看了电影《独行月球》后对袋鼠“刚子”产生兴趣,为了满足被心爱动物治愈的心愿,不惜冒险闯进袋鼠群,结果被雄性袋鼠踢到肱骨骨折住院。动物的情感伦理与人类不同,来自人类的“爱心抱抱”在很多动物眼里与进攻挑衅无异。

随着更多动物成为新的网红宠物,我们必须重视这一现象带来的动物伦理问题。不能因为动物外表可爱或者行为有趣,就忽视了其作为生命个体的权利和需求。野生动物在野外有其自然的栖息地和生活方式,依赖于特定的生态环境和食物链。如果仅仅因为一时的喜爱,就将它们从自然环境中剥离,带回家中作为宠物饲养,这不仅是对动物天性的剥夺,也是对生命权利的侵犯,还可能打破生物链平衡。

野生动物往往携带有各种病原体、寄生虫,甚至是某些未知的病毒。约70%以上的人类传染病源自动物,其中许多与野生动物相关,例如中东呼吸综合征、埃博拉、禽流感等。饲养者在享受乐趣的同时,应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警惕和防护意识。

人类强加给动物的各种滤镜,最终可能被血的教训打破。提高对野生动物的保护意识,减少与野生动物的不必要接触,全面了解和尊重它们的生活习性,才是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正确方式。

作者:刘珵(作者系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医师) 编辑:张曦

责任编辑:王亚冉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