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一起去社区食堂吃饭”——在上海中心城区徐汇,这句话成为市民的流行语。不仅有些老人一日三餐都在社区食堂解决,一些外国人也慕名而来“吃食堂”,成为上海民生服务的一道风景线。包括社区食堂在内,民生服务如何让市民满意,从而吸引更高人气?这不仅需要服务方式创新,更涉及民生投入如何加强绩效管理和评估监督。
“螺蛳壳里做道场”:
一个“盒子”集成多项民生服务
位于徐汇区徐家汇街道的万体汇“生活盒子”好不热闹:市民中有前来吃饭的、也有过来休闲的,有享受日间照料服务的老人、也有带着孩子参加亲子活动的年轻人。自今年4月底开业以来,这里的人气值持续攀升。
“生活盒子”是一个形象的叫法。近年来,徐汇区围绕一站式社区服务综合体新理念,对原有的“邻里汇”党群服务中心进行升级,标配社区食堂、社区卫生站、社区文体、社区助浴点“四件套”,满足全年龄段人群的需求。目前,徐汇区已建成40个生活盒子,保障居民步行15分钟,就能享受养老、医疗、文体等各种民生服务。
万体汇社区食堂为运动人群专门设计的“能量碗” 郭慕清 摄
要把生活盒子办好,服务集成很关键。徐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记者,上海中心城区土地资源紧缺,一个生活盒子一般在2000平方米左右。要让有限的空间发挥最大服务效能,必须发扬“螺蛳壳里做道场”的精神,做到空间共享、复合使用。
以万体汇生活盒子为例,一楼是社区食堂、“双拥”主题咖啡店“戎咖”等,二楼是为老服务空间,包括日间照料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等,三楼是儿童关爱服务空间,提供亲子活动、心理支持等功能。
“我走路到社区食堂,差不多要三四分钟。这里除了吃饭,还有健身区、卫生站、图书角等设施,丰富了大家的生活。有时候,老人约着来生活盒子聚会聊天,这里就像一个社区客厅,氛围很融洽。”家住万体汇附近的刘美玲阿姨说。
“在实际运营中,我们发现生活盒子要想吸引人气,选址非常重要。”徐家汇街道办事处主任张耀说,做生活盒子的物业首先要临街,但又不能是车流密集的大马路,最好是靠近居民区的小马路,这样能覆盖多个群体的需求。
“老外也来吃食堂”:
社区食堂探索“公益+市场”新路
民生服务需要政府的大力投入。以生活盒子为例,社区食堂是其中的基本服务功能,硬件建设、物业租金都由政府负责,在此基础上向市民提供价格优惠(如70岁以上老年人餐饮八五折)。如何让财政资金发挥更大撬动作用?
民营企业上海缘源餐饮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万体汇生活盒子里的社区食堂。类似的社区食堂,缘源餐饮在徐汇一共有7家。作为上海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助餐服务专委会主任委员,缘源餐饮负责人鲁小锋深感社区食堂运营的不易。“2019年以前,社区食堂基本叫老年食堂,主要服务老人用餐。后来改成社区食堂,服务更广泛的人群,这就需要更高的运营水平。”
老人在“生活盒子”内上长者运动课 郭慕清 摄
首先是服务更加多元。像万体汇社区食堂,利用靠近徐家汇体育公园的特点,在中式正餐之外推出“能量碗”等品种,杂粮+南瓜+蔬菜+鸡肉的组合,颇受运动人群欢迎,一些在附近工作的老外也慕名而来。“我们测算,一个300平方米左右的社区食堂每天至少要500客才能打平,现在好的社区食堂一天能做到1000客以上。”鲁小锋说。
其次是运营更加精细。受天气等因素制约,社区食堂每天的就餐人数存在不确定性,这就要求运营方在备餐时有更精细的考虑。有时候当天烧好的菜卖不完,徐汇区漕河泾街道华富社区食堂探索推出“爱心盲盒”,两荤一素卖10元钱,既避免了浪费,又给有需求的顾客提供了实惠。
“社区服务,公字当头。既要从价格、质量等多个方面确保其公益性,也要让运营方实现可持续经营。”徐汇区养老事业发展中心主任沈海蓉说。徐家汇街道办事处副主任管娟娟介绍,不少生活盒子里的入驻机构建立了反哺社区机制,如万体汇生活盒子内的“戎咖”,每卖一杯咖啡即捐赠0.1元给徐家汇社区基金会,定向用于社区困难人群帮扶。
“实事办实好事办好”:
强化“民生绩效”理念
诸如生活盒子等民生服务设施,建起来容易运营好不易,这是摆在基层工作者面前的一道难题。
针对全区40个生活盒子的运营,徐汇区民政局每个季度都要出一份监测报告。每个生活盒子的服务居民人次、社区食堂的供餐数量、社区卫生服务的人流量等,在报告中一览无余。
“我们在生活盒子里安装了态势感知系统,做到人流量实时监测。”徐汇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监测目的不是搞排名,而是为民生服务运营提供数字化管理手段,以精确感知市民偏好,对服务盲区与低效区域做出针对性改进。
充分问计于民、问需于民,也是把“好事办好”的关键。“建议就餐卡全区通刷”“建议做好卫生间防滑等公共场地适老化改造” ……目前,徐汇已引入生活盒子满意度调查机制,依托第三方机构,征询群众对民生服务的满意度、需求和建议。
徐汇区枫林路街道天龙生活盒子运营负责人徐璐说,该建筑4楼的“心理咨询室”原来被定位为“多媒体教室”,主要教授老年人一些上网和多媒体技能,每周开课一到两次,利用率不高。后来不少居民反映有心理咨询的需求,在街道支持下,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专业心理医生被请进社区,定期为居民提供公益服务。
“民生服务办得好不好,人气是最直接的指标。”徐汇区副区长罗华品说,“财政资金总是有限的,所以民生投入一定要强化绩效管理理念,让有限的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用,这也是建设人民城市、以绣花功夫实现精细治理的应有之义。”
半月谈记者:何欣荣 郭慕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