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魅,源于思想家、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说的“世界的祛魅”,指对于科学和知识的神秘性、神圣性、魅惑力的消解。这个多用于学术中的专业词汇,最近忽然成为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一个热词。在当下部分年轻人的语境中,祛魅可以理解为慢慢消除对一切事物的滤镜,消解美好期待和幻想光环。它可以是暂时的停歇,用来宽慰过往的伤痛,舒缓当下的焦虑。
但是,这个词不是逃避的借口,它最终的目的是以更好的状态遇见更好的自己。在年轻人不断祛魅的过程中,接受世界真实的模样,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能热爱生活,修炼稳定强大的内核,才是独属于今天年轻人的“修行”。
标签、符号的意义在消解
与祛魅相关的现象其实早有发生。极简生活、大牌平替、“穷鬼套餐”……在“花小钱办大事”的口号背后,许多符号的意义正在迅速消解。
社会竞争愈发激烈,一些人似乎连好好生活都需要用尽所有力气。无论是短视频软件上精致松弛的生活,还是商场中闪闪发光的“大牌”,又或是社交平台上的“人均月入十万”……这些看起来似乎和忙碌且平凡的自己没有关系。
如何让生活回归生活本身?
祛魅是许多人为自己找到的良药。既然无能为力,不如过好当下。有人将祛魅当作寻求内心平静的方式,认为“这世界就是个草台班子”,很多事情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很多人也并不是展示出来的那么优秀。
对于北京白领小杨来说,祛魅来自工作中的每一个瞬间。曾因“大厂热”而入职北京某大厂,小杨并不讳言自己的职业选择受到了各类“大厂工作vlog”的影响,“视频中展示出来的内容,很契合我曾经对精英白领的想象”。但如今,小杨坦言,除却新鲜感“上头”的两个月,接下来的每一天都是一次祛魅的过程:漫长的通勤,并不便宜的食堂,频繁的加班和时刻在线的工作软件都在提醒着她:“包装得再光鲜的工作也只不过是工作,赚的钱不会多,挨的累也不会少。”
摘掉滤镜,不再内耗
赋魅,是与祛魅对应的概念,指的是我们看到某个人、某件事或是某件物品身上存在的闪光点的过程。赋魅为我们看待世界的视角加上了一层滤镜,忽略了标签之下的真实。
一位年轻的被采访对象向我袒露,因为容貌焦虑,她曾经服了多年“美役”,哪怕下楼取快递,也要涂上粉底、画上眉毛。随着年龄渐长,她开始明白,美的内涵是由人定义的,“与其为了他人的定义劳心费力,不如多睡半小时犒劳一下疲惫的自己”。
走进生活里,更加关注自身,是当下年轻人祛魅的主流路径。祛魅不仅可以向内,向外祛魅还会收获人生意义上的开阔与释怀。
“因为我的父母关系不好,所以我从小就很渴望电视剧里那种和谐欢乐的家庭关系。”刚刚过完自己35岁生日的采访对象说,对于亲情的匮乏感让她在成家立业后,依旧无底线地扮演着好女儿的角色,“好像我付出的越多,就能收获更多的关爱”。但在她经历重病手术,母亲拒绝前来照顾之后,她坦言,穿越生死后人总是能想清楚一些事情。“父母的爱并不都是无私的,有的其实只是出于私欲,而我恰好是不被爱的那一个。”她说,“当我不再执着,我才发现,对于原生家庭的过度期待居然是我前半生中最大的内耗。”
从更宏观的维度来看,祛魅可以改变个体对于世界的看法。摘下滤镜,一个个真实且平凡的人组成了我们如今的生活,绝大多数人能力和成就的上限其实差不多。那些闪闪发光的履历、难以企及的权威和地位背后,多是踏实努力、敢想敢干的普通人。祛魅意味着不担心,也不内耗,不在意他人眼光和社会规训,敢于去尝试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
更加专注自身的成长
尽管祛魅已成为在部分人群中流行的一种生活价值取向,但与之相对的赋魅并不是坏事。心理学家认为,当我们羡慕一个人时,会愿意为获得相似的成就而努力。比如在生活中,羡慕一位爱好广泛、精力充沛的朋友,这种情绪会激发我们尝试新事物,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同时,也要警惕,过度的赋魅常会引发自卑与焦虑,让人在无尽的精神内耗中浪费生命。
祛魅是现代人祛除情绪压力、回归自由人生的途径。在祛魅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些什么,才不至于迷失方向?
要防止祛魅当中的“过犹不及”,摘掉滤镜不代表否定美好、消解意义。“不重要”“没必要”“不需要”认知的叠加,很容易让人陷入虚无的怪圈。有人将“躺平”“摆烂”等同于“祛魅”,认为生活中所有能引起负面情绪的人、事、物都应看淡,并以此消解生活的意义、否定努力的价值、压缩成长的空间。事实上,这些人很难真正做到无欲无求,“卷不动,躺不平”的“摆烂”极易引发更大的精神内耗,不仅无助于消弭焦虑情绪,还会反增社会戾气。
祛魅的本质是找到一种与自己和解、以平常心和自适应节奏前行的良性成长路径。这个寻找和调整的过程很难一蹴而就,生活压力、竞争压力、同辈压力以及外部环境变化时刻会带来新的焦虑与内耗。因此,可以设定一些略低于预期的小目标,并分解成为能够做到的具体事件,通过持续不断的正向反馈来调整自己的情绪和认知。
无论是优秀的学习能力、扎实的工作作风、让人眼前一亮的技术特长还是强大稳定的精神内核,都需要日积月累,静待花开。哪怕“这世界是个草台班子”,哪怕我们只是平凡的个体,但只要善待自己的人生,总会优先享受世界,收获快慰。
专栏撰稿:梁姊
编辑:尤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