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厕所卫生是我国农村生活的突出“痛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厕所革命”不断向纵深推进,取得显著成效。作为乡村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它折射着民生幸福指数,对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城乡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废厕”“冗厕”“尬厕”等现象在一些地方仍然存在,深入推进厕改尚有堵点。
厕改仍存“扎眼”堵点
从改建旅游厕所到推进农村改厕,从部署加快改水改厕步伐到推进中小学改厕,从增加女厕数量到上线“城市公厕云平台”……“厕所革命”犹如一双“蝴蝶翅膀”,在我国引发一场人居环境、文明风尚和现代意识的嬗变。
一处改造后的旅游公厕
不只是城市,农村“厕所革命”也迈出坚实步伐。2018年以来,我国相继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2021—2025年)》,明确将农村“厕所革命”作为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的重点,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不过,随着“厕所革命”不断深入,一些问题开始显现。
——“为改而改”“景观工程”。把坐便器安装在灶台正对面;改建厕所却没有上下水,村民需自己挑水冲……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推进厕改,导致出现设计缺陷大、工程质量差、后续保障弱等诸多问题。半月谈记者发现,“废厕”“冗厕”“尬厕”等现象并不鲜见,一些厕所长期闲置,村民不但没有享受便利,反而滋生新烦恼。在乡村旅游热潮下,一些村庄配套了公共厕所,但受季节性影响,人流量不足,公厕使用率有限,日常锁着门。
——一味求快,缺乏因地制宜的考虑。我国各地气候不同,厕改采取的施工方式和产品也应不同。一些地方急于求成,没有充分考虑厕改在基层落实时面临的实际问题,而是一味求快,搞“一刀切”。有群众反映:“我住在丘陵地带,住户宅基地间距较小,在地下安装三格式或双瓮式收集器根本行不通,且地下多是石头,按要求挖深坑也行不通。”
——厕污处理“最后一公里”难打通。实现粪污一体化处理,需要铺设污水管网、建设污水处理站。由于污水管网铺设投入高,污水处理厂一般只负担集镇及周边的部分村庄,再加上乡村人口外流,乡村产生污水较为有限,大部分乡镇建设的污水处理厂吨位大,污水处理厂往往因污水收集不足而闲置。有的偏远地区早早把改厕化粪池修建好,接入每家每户的管道却迟迟不见动工,几年过去,改厕化粪池一直闲置。
“厕所革命”多重难题待解
管护主体不清晰,协同措施不到位。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政治学系副教授李鑫涛认为,近年来,村、镇经过几轮机构改革,在职能配置优化、运行机制完善等方面取得了实效,但农村公厕仍处于主体权责不清、管理边界模糊的尴尬境地。有的村厕数量无法满足外来人员的快速增长,有的日常保洁无人问津,供给不足和管理不够的矛盾比较突出;有些镇、村改厕服务由镇、村干部兼职开展,服务人员不固定且缺乏专业技术培训,工作报酬也无法落实;有的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和协同运行方案,指导人员、村民和施工人员协作性不强。
村民参与意识不强。李鑫涛称,一些农民受传统生产生活习惯影响,健康卫生意识不强,思想观念短期内难以转变。此外,建造村厕前没有充分调研,不了解农民意愿,难免出现改厕后不愿用、不爱用等问题。
资金、技术支撑欠缺。一些村庄承担不起公厕建设后打扫、设施维护、日常运营等费用,因此将公厕锁上不使用。由于农村公厕基本未安排建设和管养的专项资金,一些经济薄弱的村修缮和建设确实力不从心,维修清掏等后续服务缺乏相应的技术、配套服务体系和资金支撑。
村民在查看屋后的“三格式”化粪池 白田田 摄
中标企业“项目制”完成任务,经营主体积极性不足。李鑫涛认为,厕改项目利润较低,且为地方统一采购装置,通过摇标中标的企业施工积极性较低,考虑成本却未考虑质量问题,产生不良影响。“施工方不愿多次去分散的农户家改厕,等到有多家改厕才统一施工,工程进度慢导致农户有意见,而且易出现节约成本偷工减料现象。”
“回头看”为长效推进破题
首先,要加强农村公厕适度配置。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沟通参与决定预算资金支出与流向并监督公共开支,与村民息息相关的部分项目的建设实施需要村民全过程参与决策和监督。对已闲置或关闭的公厕,在充分做好意见征询的基础上,研究功能转换或消除一些点位;对供需矛盾突出的地方,要同步考虑适老化、适幼化改造方案,更好满足实际需求。
其次,在用地规划、资金配套等方面应加以统筹,常态长效推动农村厕所建设标准化、管理规范化。李鑫涛认为,地方年度预算可以适当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公厕的常态化保洁,包括水电费、清洁劳务费、设施维护费等,并逐步建立村级集体统筹、村集体合作社(公司)支撑、政府适当补助的运行管护经费保障制度。
最后,利用现代化管理手段提升农村厕所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引入智能监控系统、大数据分析技术等,实现对厕所设施产品质量、施工质量、竣工验收、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和管理。此外,通过建立户用化粪池检测、抽粪车收运轨迹监测、村民快速报抽系统、厕具报修系统等全方位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较为完善的运行维护管理信息化体系。
半月谈记者:毛振华 宋瑞
编辑:孙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