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专挑安全搞得好的企业查?安全生产容不得一丝形式主义

2024-07-08 09:22
来源:半月谈网

安全生产是民生大事,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我国持续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强化安全生产监管。然而,半月谈记者调查了解到,一些地方部门反复安全检查、抽查、督导,一些显而易见的重大隐患虽常治但长存。

安全检查反复搞,

监管“真空”堵不住

去年7月,辽宁省纪委监委发布的一则通告引发社会关注,通告显示,辽宁阜新煤矿事故瞒报案件中的4名相关责任人接受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值得注意的是,该煤矿事故发生前一年内3次被行政处罚,均为“事故隐患类违法行为”。多次专项检查,多次给予处罚,看似严厉的监管,为何没有消除重大安全生产隐患,导致多人死亡的事故发生?

图片

半月谈记者整理公开资料发现,有的地方、监管部门除年度监督检查计划,还开展各级各类“集中攻坚”“年终检查”等工作。有基层干部直言,一些安全检查名义是“四不两直、明察暗访”,实际上方案如何写、线路怎么走、点位如何选,都是提前准备好的。在点位选择上,往往专挑安全搞得好的企业查。有的领导干部作风漂浮,看看现场、听听汇报、提两句要求,就算履职尽责了。

北方某县一家铁矿企业负责人说,过去当地铁矿普遍存在层层转包、挂靠资质、管理混乱等问题,安全生产形势非常严峻。近年来,他们在标准化建设、数智化改造等方面投入数亿元,成了领军企业,但各类安全检查反而较以往越来越多,应接不暇。部分受访者认为,一些地方明知有的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差,但由于种种原因不敢动真碰硬,反而热衷于打造迎检“样板房”,企图一美遮百丑,无形中为问题企业提供了监管“真空”。

“每逢安全检查必看台账,每次检查内容都是看灭火器是否过期。”一家企业负责人说。一名基层应急执法人员说,安全生产领域的重大问题,往往解决起来也非常难。这就导致最应该抓紧解决的问题,被刻意忽视。

各地通报的多起典型案例和事故调查报告显现,不少地方执法“宽松软虚”,只检查不整治,或以罚代管代改、罚而不管不改,该重罚的不重罚、该关停的不关停,缺乏解决问题的强烈意愿和干事担当,导致事故隐患难以及时治理,最终酿成惨祸。北方某产煤大市应急管理局工作人员说,此前出于去产能降成本考虑,当地出台政策,让不少国有煤矿多年不招工,随着近年来产能恢复,井下一线矿工紧缺,面对繁重的生产任务,明知违法违规也只能引入外包队伍,他们对此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一些干部“想方设法不干安全”

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树牢安全红线意识,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的重要举措。然而,不合理的追责问责,助长了安全生产领域的形式主义。“矿长们缺少稳定预期,谁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久。工作上不谋长远、不够负责,也构成一种隐形的安全隐患。”一名煤矿矿长坦言。

当前,各地监管队伍人员数量结构普遍呈“倒金字塔型”,基层监管力量和能力不足,加之责任与保障不相匹配,“怕管安全”“想方设法不干安全”现象比较普遍。

图片

中部某产煤大市的应急管理局共有3个涉煤科室,两年前,一次瞒报事故发生后,两个没有直接责任关系的涉煤科长也因担心问责泛化,争相申请辞职。“专业执法力量本就不足,现在各县的专业干部也都不想真管事,组织专业人员去煤矿检查,大都不想去。”一名基层执法人员说。

不久前,中部某县上报了一起致1人死亡的煤矿事故。后经相关部门认真复核,认定系因个人原因死亡,不属于责任事故范围,核销了这起事故。但在事故核销前,当地已免掉了该县分管煤矿安全的常务副县长职务。一些干部认为,问责目的不仅仅是惩戒,而是督促干部落实责任、强化担当,熟悉安全生产的干部动辄被免、挨处分,不利于真正促进安全生产管理工作。

安全生产容不得一丝形式主义

2023年底,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关于检查安全生产法实施情况的报告提请审议。报告显示,近五年(2018—2022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年均重特大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均有明显下降。在肯定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向好的同时,报告也指出安全监管方面的问题,如“综合监管、行业监管、属地监管衔接不紧”“重复监管、监管滞后”“‘认不清、想不到、管不到’的情况时有发生”“基层监管力量和能力不足”“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质量不高”等。

安全生产工作具有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全国人大常委会执法检查组建议,要防止层层压实责任变成层层下卸责任,对于基层接不住、监管跟不上的要及时纠正,同时建立部门监管职责动态完善机制,以期系统构建全覆盖责任体系。

安全生产一边连着民生福祉,一边连着经济发展。安全生产工作想要取得实效,必须着力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针对不敢不愿较真碰硬,没出事故拍胸脯,出了事故拍脑门的现象,党政领导干部要多倾听基层的心声,多到一线看看实情,把当前存在的形式主义突出问题梳理出来。

追责是确保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环节,要明确各级各方的权责分工,提升执法人员总体素质,增补基层监管执法力量,使监管力量与监管任务相匹配。要深入纠治安全检查中存在的“样板房”现象,直面安全生产领域深层次问题,避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系统治理各类问题隐患。

原标题《专挑安全搞得好的企业查?

堵住安全监管“真空”》

半月谈记者:梁晓飞 王劲玉 /编辑:孙文豪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