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拿什么解救快被压垮的照护者

2024-04-19 09:05
来源:半月谈网

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已增长到近80岁,高龄老人群体日益庞大。随之而来的,是对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难度不断增加。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马建堂说,2023年我国失能失智老人总数约5000万人,但具有专业知识的长护人员极为短缺。

相比患者,发生在护理者身上的“照护综合征”则不容易被社会察觉。一些子女亲属或因长期照护病人精神上陷入压抑状态,因过度劳累重病缠身,甚至出现“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剧。

磨淡亲情、熬坏亲属

“照护综合征”是一种以身体、精神和情绪疲惫为特征的病症。这通常是由于一个人专注于照护生病、受伤或残疾的亲人,从而忽视了自己的身心健康。有研究数据显示:30%~40%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照护者患有抑郁症和面临情绪压力;58%的照护者身体状况比同龄人更糟糕。

“照顾父母半年,我感觉整个生活都陷入了黑暗,现在还没缓过劲来,电话铃声一响整个人就哆嗦。”60岁的南京市民刘强说,自己退休后返回老家照顾父母,结果半年时间里,整个人被折腾得快垮掉了。“我和父母住在不同的小区,两位老人有点‘任性’‘糊涂’,经常半夜两三点因为一些小事给我打电话,比如凌晨三点吵吵着要我去给他们放电视剧《西游记》。”

图片

2023年12月19日,在浙江省宁波市镇海区蛟川街道乐龄长者之家,工作人员(左)牵着老人进入康复训练室。黄宗治 摄

照护病人这份工作,远不止字面上的“照护”本身,还包括没日没夜对病人的各种定制服务,比如需要了解服药、换药的时间,需要和患者共同面对痛苦,满足病人的情绪需求,需要面对疾病所带来的痛苦与绝望感,还需要做很多医疗决策。另外,常年困于翻身、洗浴、家务以及日夜陪伴,会导致照护者与世隔绝、社交断绝。

现实中,不乏亲属因照顾老人身体被彻底搞垮的。家住北京的周雯说,她的小姑一直在照顾奶奶,其他兄妹则给予经济补贴。小姑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但糊涂的老人总不满意,经常因为饭菜口味、遛弯路线等琐事训斥小姑。小姑2023年突然查出癌症,短短几个月就离世了。

一些家庭因“父母不愿去养老机构”“送老人去养老机构就是不孝顺”等缘由,决定由子女“专兼职”照护父母,却面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的困境。

由于照护者往往年龄偏大,使用互联网水平有限,加上传统道德观念束缚等,很多人缺少倾诉和排忧解难的渠道。明明照护病人已经疲累不堪压抑至极,但在其他亲朋眼里波澜不惊,甚至得不到配偶和子女的理解。

市场失衡难称心,照护困境成心病

在刚刚闭幕的全国两会上,民政部部长陆治原表示,截至2023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人达到了2.978亿,占总人口的21.1%;65岁以上老人达到2.17亿,达到总人口的15.4%。

当前,养老服务市场上针对失能失智老人的服务存在失衡现象,很难找到称心如意的选项。半月谈记者了解到,照顾失能失智老人在养老服务市场的收费属于最高档位,机构收费每月数千元至数万元不等,居家养老护理员的费用更是动辄高达上万元,让不少家庭望而却步。

“我家老爷子摔伤没人照料,住养老机构一个月3000多元,住3个月能走了就赶紧回家了,实在是花费太大。”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马洁说,自己是一名保洁员,爱人从事保安工作,老人入住养老机构的花费相当于家庭每月收入的一大半。

相比于入住养老机构的经济挑战,聘请居家养老护理员更是有可能陷入“有钱难办事”的困境。周雯说,她家里也曾请过一个阿姨,每个月花费12000元。“就这还是不专业的,还留不住,人家宁愿少挣点去伺候事少不麻烦的,要想请个专业的,普通家庭根本负担不起。”

经济压力、照护压力、心理压力让患者家庭无法喘息。“对一些家庭来说,‘照护综合征’本可避免,关键是老人和子女能否认同去社会养老机构。”一名养老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养老机构对失能失智老人已有一套标准化服务流程,但一些老人、子女出于刻板印象认为老人在养老机构里会受苦,送老人去养老机构不孝顺。

积极预防“照护综合征”

养老问题绝不仅仅是家庭私事,理应引起全社会关注和共同努力,让长期困于护理失能失智患者的家庭得到解脱。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自2016年启动试点后,已扩大到49个城市,目前试点城市仍偏少,试点城市保险范围也限于城镇职工;筹资渠道单一,多为医保个人账户划转和财政补助为主;给付项目偏少。”马建堂说,应解决群众养老的经济难题,尽快扩大落实长期护理保险覆盖面,建立多方共担筹资机制并将适当的居家照护、中度失能的医院照护、养老机构照护纳入支付范围。

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雍建议,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探索财政对健康养老补贴由“补机构”向“补受益人”转型,从服务、产品、就业三方面打造“银发经济圈”。

陈旧的养老观念也需要扭转。从事养老产业多年的投资人邹良说:“膝前才是尽孝的观念已不适合当前社会节奏,老人不能心里只有子女儿孙,在养老机构、社区里也可找到自己的朋友圈。”

对于照护者而言,面对慢病患者,则要做好长期战斗的准备,学会自我平衡是照护者的必备技能。华山心血管科团队提示,比如每天留出关爱自己的时间,相当于自我充电,否则,持续消耗身体就会像走下坡路一样,很快进入失控状态。

半月谈记者:杨稳玺 /编辑:张曦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