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丰收季念好“三字诀”

2023-10-16 09:04
来源:半月谈网

水稻泛黄,瓜果飘香,又到了丰收的季节。半月谈记者在农业大省安徽采访看到,各地紧扣“稳、多、快”做文章,始终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夏粮、早稻丰收到手,秋粮长势良好,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同时推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容,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稳: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现在我们加班加点,预计1个月左右就能建完,这里将会有育秧工厂、烘干中心等。”看着正在建设中的全程农事服务中心,合肥市肥东县凯鸽家庭农场负责人刘锐信心满满,“今年秋粮收获时,这里将能派上大用场。”

半月谈记者从肥东县农业农村局了解到,目前该县已建成全程农事服务中心23家,除机插秧还未完全实现机械化,机耕、机收基本实现机械化。据测算,全程农事服务中心“一条龙”服务,较单一环节服务亩均节约成本约10%至20%。

在服务中心不远处,刘锐种植的水稻已绿中泛黄,沉甸甸的稻穗随风摆动,展现丰收在望的景象。在一处水稻百亩攻关田旁,刘锐笑呵呵地说:“这一季我们种了2100多亩水稻,现在长势挺好,预计收成差不了。”

肥东是粮食生产大县,水稻、小麦是两大主粮作物。肥东县副县长毛卫锋告诉半月谈记者,该县围绕“多种粮、种好粮”,着力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优化农业生产等财政资金安排使用,向粮油生产倾斜,同时实施好“虫口夺粮”保丰收行动,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确保粮食生产稳步发展。今年上半年,肥东县小麦面积和产量均创近年来新高。

夏粮、早稻丰收到手,菜篮子产品供应充足……今年上半年,安徽克服赤霉病、烂场雨等不利因素,夏粮再获丰收,总产348.16亿斤,较去年增加3.68亿斤,居全国第3位。“当前,全省秋粮长势良好、丰收在望。”安徽省农业农村厅种植业管理局副局长曹高飞说。

在蚌埠市五河县浍南镇杨集村,每天清晨,天刚蒙蒙亮,95后小伙吴家欢都要到稻田走走看看。眼下正是水稻抽穗扬花的关键时期,吴家欢一刻都不敢放松。

打农药防虫杀菌,缺水地块及时补水……吴家欢盘算着接下来的田管工作。虽然还未到收获期,却早早把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送去保养,他已经在期待今年的好收成了。

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容

半月谈记者在江淮大地走访了解到,在各项惠农政策鼓励下,近年来一些外出务工人员和大学生等纷纷回到“农门”,成为现代农业引领者、乡村振兴排头兵。

2018年,吴家欢毕业后曾进入一家大型企业工作。2020年,他放弃优渥的工作,决心投身乡村建设,回到家乡和父亲一起经营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规模从最初的几十亩扩大到380余亩,还添置无人机、旋耕机、插秧机等装备,并建设300平方米的储粮仓库,生产经营逐步走上正轨。

在安徽,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扩容。以种粮大户为例,截至去年底,安徽省50亩以上大户13.75万户,比上一年度增加近2万户,土地流转面积超2800万亩,大户数量和流转面积均呈快速增长势头。

随着种粮大户、家庭农场主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涌现,安徽各地发展现代农业的内涵愈发丰富。一些地方探索“高效种植+抱团发展”的模式,在提升种植效益上大做文章。

图片

工人们在整理红灯笼辣椒 / 郭晨 摄

在肥东县牌坊回族满族乡,合肥得成家庭农场农场主徐宏君正在大棚内查看哈密瓜长势。得益于当地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政策支持,2021年3月以来,该农场先后投入约5000万元,建成10万平方米连栋玻璃温室大棚,主要种植哈密瓜、莴笋等。

“这茬哈密瓜长势不错,有的已经长到四五斤了,再过半个多月就能上市了,主要销往浙江、上海等地。”徐宏君对半月谈记者说,农场带动30多户农户种植哈密瓜,已形成抱团发展态势,逐渐发展为当地特色产业。

目前,肥东县已发展成为安徽蔬菜种植大县,是长三角绿色农产品重点供应基地之一。2022年蔬菜种植达38万亩,产量65万吨,占合肥市总产量的四分之一以上。

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速

探索粮食深加工、建设辣椒酱加工厂……半月谈记者走访发现,安徽各地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加快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步伐,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既要种好粮,又要卖高价,这就离不开产业链的延伸。”刘锐告诉半月谈记者,他一方面在种植绿色优质水稻上下功夫,另一方面准备探索原生态加工,提升粮食附加值。

当前正是辣椒丰收上市的季节,半月谈记者走进蚌埠市五河县朱顶镇陈台村的蔬菜大棚看到,一个个饱满的红泡椒挂满枝头,长势喜人,工人忙着采摘、装筐、运输……

2010年,在外打拼多年的陈建返乡创业,和10多名村民成立合作社共同经营100余亩土地,建起大棚种植红泡椒。村里又投资建设一座辣椒酱加工厂,于2022年建成投产。目前,陈台村红泡椒种植规模达2100余亩,预计今年辣椒总产量可达800万斤,销售额将超过2500万元。

安庆市岳西县菖蒲镇毛畈村把绿水青山作为“第一资源”,走出一条农旅融合带动产业协同发展的新路。毛畈村党支部书记姚有志介绍,该村今年投放2.5万只蟹苗,有的螃蟹已长到四五两了,再过一段时间就上市。“螃蟹不愁销路,来我们村旅游的游客会订购一半以上,剩下的大多都被老客户包了。”

在拓宽线下销售渠道的同时,毛畈村积极搭建线上平台,采取直播带货形式,向外销售村里的羊肚菌、生态红米和自酿红酒等特色产品。“我们正在开拓新的产业,利用丰富的茶树花资源生产面膜等产品。”姚有志对产业发展充满憧憬。

半月谈记者:姜刚 黄博涵潘峰 /编辑:姜磊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