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诗城有诗社、诗景、“诗橙”……一城华章,“诗与远方”

2023-10-16 09:05
来源:半月谈网

“夔门一推开,诗从天上来。”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地、扼守瞿塘峡口的重庆市奉节县,古称夔州。千百年来,“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豪”刘禹锡等一大批诗界俊才在此留下行踪,“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等名句至今传诵。

传承千年文脉,书写一城华章。近年来,奉节抓住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机遇,充分发掘、活化诗词历史资源,用心建设“诗香城市”。从打造诗词文化品牌到发展农文旅融合产业,千年“诗城”气韵,而今更见清丽动人。

乡间亦是诗词天地

农历五月初五,奉节县鹤峰乡莲花社区党支部书记朱炳宣的手机响个不停,他笑吟吟告诉半月谈记者:“正值端午,诗社诗友们创作热情很高。”上至80多岁的耄耋老人,下至“90后”青年学生,28位农村诗人聚在“莲花田园诗社”微信群,抒写诗情、切磋诗艺。

莲花田园诗社是由社区居民梁上川和几位志同道合的诗友自发成立的,得到奉节县诗词协会、书法家协会专家的指导。在诗社带动下,社区掀起读诗、写诗的热潮。

“历史上写奉节的诗词成千上万篇,但奉节的诗词文化此前只印在书上。”奉节县文旅委主任潘万山介绍,如今在奉节,“诗词六进”活动广泛深入校园、机关、企业、景区、院坝,“夔州诗词挑战赛”等群众性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去年,全县有300余名选手参加电视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海选。

一批地方文史研究者还热情投入奉节诗词文化搜集整理事业。78岁的退休干部赵贵林,目前正在研究清末民国奉节知名文人的诗歌:“比如张朝墉,他是三峡地区作诗最多的诗人之一,我们已经收集了1700多首。”

在当地政府组织下,《夔州诗全集》《夔州文化大观》《奉节典藏》《竹枝词300首》等一系列彰显奉节诗词文化特色的历史书籍陆续刊行。借力重庆群众文化云平台,夔州诗歌成为触手可及的慕课资源,全民学习正在当地播撒更多诗书情怀的种子。

精心装点“诗和远方”

在挖掘诗词文化的同时,奉节还依托雄奇险峻的三峡山水,擦亮“诗城”品牌,大力发展诗旅融合产业,让这里逐渐成为吸引八方游客的“诗和远方”。

图片

游客在位于重庆市奉节县的白帝城参观游览 / 唐奕 摄

暑期来临,夔门周边多个景区迎来游客高峰,夔州博物馆参与开发的诗旅研学线路也日渐火爆,游客中不乏跟着家长前来体验三峡文化的学生。

来自重庆市主城区的邓女士带着两个孩子,登上位于赤甲山的“三峡之巅”景区。站在观景台俯瞰瞿塘峡,滔滔江流蜿蜒在峭壁之间。“三峡传何处,双崖壮此门。”她告诉半月谈记者,“奉节是‘中华诗城’,希望孩子们不仅读万卷书,更能行万里路,亲身领略古诗词描绘的壮美河山。”

一批批游客走进东望夔门的白帝城,但见白居易诗中“岸似双屏合,天如匹练开”的雄辉奇景浮现眼前。从风雨廊桥进入,绕行山道一圈,游客可以读到精心选取的100首与景致相配的古诗名篇,诗与景于此交相辉映。拾级而上进入白帝庙,竹枝园内碑廊镶嵌着三峡地区特色竹枝词,石碑字迹苍劲、笔法飞动,引人驻足。

夜幕降临,大型文化实景剧《归来三峡》在瞿塘峡口上演。婉转的诗词吟唱,灵动的古典舞姿,炫目的光影变幻,让观众发出一阵阵惊叹。以川江号子作为开篇,有机融入大量涉及奉节的诗词歌赋,这部实景剧用新颖形式传达文化风神,几乎成了游客的“必打卡”项目。

“过去奉节旅游主打‘山水牌’,观光游、过路客居多;现在通过打造诗景、融入诗情、营造诗意,深度体验游、回头客越来越多。”重庆白帝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郭创说,尤其去年6月郑渝高铁奉节站开通后,游客来奉节更为方便,今年“五一”假期,仅白帝城景区单日接待游客量就超过13000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探路“诗橙”特色产业

诗词文化不仅带旺了文旅消费,更为当地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别样推动力。

“园甘长成时,三寸如黄金。”一千多年前,寓居夔州的杜甫曾在此种植柑橘,并留下赞颂奉节柑橘的诗句。如今,当地政府通过农文旅融合发展,打造“诗橙”组合,建设“诗话”乡村,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回乡创业青年们还搞起脐橙深加工,通过“文创+”推出“醉白帝”系列脐橙果酒。颇具诗情画意的品牌包装,让这款果酒走红市场。“诗歌成了我们的‘金招牌’,不少外地顾客看到这3个字就有了亲切感。”安坪镇三沱村创业青年肖健告诉半月谈记者,去年公司从农户手中收购近1000吨脐橙,酒品销售额达1080万元,下一步将依托三峡库区丰富农业资源,开发更多品类的果酒。

图片

工作人员在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电商直播间推介脐橙产品 / 王全超 摄

“通过持续挖掘、活化历史文化资源,奉节已成功创建白帝城·瞿塘峡5A级景区,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50个,今年上半年全县旅游产业增加值达5.56亿元,农文旅产业发展能级大为提升。”潘万山说,下一步,将继续围绕特色文化做实特色品牌,全力打造诗歌高地、诗意天地、诗人圣地,擦亮“中华诗城”招牌。

半月谈记者:张桂林周思宇万志云/编辑:范钟秀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