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人们的印象中,边境村寨意味着经济社会发展滞后、基层党建薄弱。云南绵延4000多公里国境线,分布374个沿边行政村。守护好边疆、发展好边疆是云南神圣使命,而强组织、建阵地,才能聚人心、固边疆。
一名党员,一面旗帜
从云南省红河州金平县往南58公里,坐落着一个名叫“隔界”的村落。村如其名,这里与越南隔河相望。年届五旬的普玉忠,是金平县金水河镇隔界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中越边境60号至63号界碑外事界务员。
每天从中越界河南列河畔穿行到原始山林;组织群众把村庄搬到土地肥沃的边境线上,带头种植特色农作物帮助群众脱贫增收……几十年来,普玉忠一直用脚步丈量13公里的中越边境线。
在边境,像普玉忠一样的党员干部还有许多。云南省委组织部副部长韩富海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持续开展“身在边疆、心向中央”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新冠疫情期间,云南近10万名党员领导干部下沉一线,组建突击队、护村队、边境巡逻队等队伍,常态化开展巡边护边。“干部敢过河,群众敢过江。”普玉忠说,“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要去巡边,还要擦界碑、涂红漆。”
与越南一河之隔的龙堡村/字强 摄
一处村庄,一张名片
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边境线长3.9公里,村委会离边境线仅200米,绝大部分村民是佤族,是典型的抵边村。
谈起龙乃村,周边群众都知道这里的村民酷爱足球。早年条件差,村民就拿竹子搭个简易球门,没足球就踢矿泉水瓶,没球鞋就光脚板、穿着凉鞋踢。后来,在党组织带领下,村里利用财政资金发展现代农业设施,铺起产业机耕路,家家户户盖起特色民居,宽敞的柏油路直通足球场。
现在的龙乃村足球队已在县里夺冠,还争取到一块标准的五人制足球场。村里的产业发展也蒸蒸日上,全村人均纯收入超过1.5万元,高于云南省平均水平。
2021年11月,云南提出,用3年时间将374个沿边行政村(社区)初步建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为每个村安排专项经费,着力把所有沿边行政村建成富边的样板、稳边的示范、守边的屏障。目前,374个沿边行政村基层党组织标准化规范化均已全面达标。
一个支部,一座堡垒
半月谈记者在边境村寨走访看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写进村规民约,家家户户屋顶上都飘扬着国旗,独龙族乡亲给习近平总书记寄去感谢信,景颇族群众一边劳作一边唱着民族小调《九谢共产党》,“边疆人民心向党”已成为沿边村村民的共同心声。
“村党组织是边民群众的主心骨。”西双版纳勐腊县勐满镇勐满村位于中老边境附近,党总支书记岩腊么龙介绍,近年来,勐满村党总支不断强化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每个月开展一次集中学习、每个季度开展一次专题研讨,建立党员“分人挂村、对接挂户”机制,每一村每一户都有党员挂钩,党员干部和“党员致富带头人”充分发挥作用。
在边疆党建长廊建设中,云南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一些边境行政村党组织存在“软弱涣散”的问题,开展“扩先提中治软”专项行动;针对本土党员干部、优秀人才外流现象,抓实“头雁”培养和人才“归雁”回引于一体的“双雁”工程……云南省委组织部表示,将继续抓实高质量基层党建,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和服务力,让党在边疆的执政基础更加牢固。
半月谈记者:字强 /编辑:孙文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