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产业协同释放磁场效应

2023-05-16 09:11
来源:半月谈网

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4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关键所在。9年来,京津合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同城效应”强化;京冀围绕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推进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融通发展。

三地协同创新日益走向纵深,不仅推动区域实体经济由生产型制造向研发服务型智造转变,而且延链聚带,激活了业态的集聚效应。

活力:“一张网”织密,“一体化”提速

不足1天,快递可以从河北发至天津;不到1小时,通勤族可以从河北燕郊到达北京国贸;不足1秒,“天河”新一代超级计算机已完成百亿亿次的运算。这是京津冀人流、物流、数据流的活力,也是三地协同的密度、速度、加速度。

图片

3月23日,在石家庄高新区河北智昆精密传动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工作人员对减速机配件进行激光打标 骆学峰 / 摄

“太快了!”北京市民黄小慧早8点从电商平台一键下单购买的新手机,1个小时内即在河北廊坊固安华夏接货仓分拣完成,当天下午5点不到就在北京家中收到货,开始使用。

“当日达”的背后,是京津冀轨道交通“一张网”越织越密。京津雄核心区半小时通达,京津冀主要城市1至1.5小时交通圈正加速形成。

截至2022年末,京津冀区域营运性铁路总里程达10848公里,较2014年末增长38.3%;北京至6个毗邻区域全部实现1小时内通达,与天津、石家庄、保定、唐山均实现高铁1至1.5小时快速联系;38条公交线路实现跨省常态化运营,服务17个县市,日均客运量约27万人次。

人流带动物流,物流带活资金流。从2020年5月18日签约到同年10月8日一期运营,位于河北廊坊的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仅用140多天就实现投产达效。

“以往转运中心分散在北京的3个区,车辆和人员往来费时费力,运营成本高。转运中心整体搬至廊坊后,快递全链路平均时长从53小时压缩至47小时,次日达的实现率由60%提升至95%以上。”圆通速递北方总部基地负责人俞林说。

动力:协同创新之花,结出高质量之果

走进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总经理杨锰拿起两块分别在北京、河北两地生产的凹凸件。轻轻一碰,两块金属严丝合缝,看上去就像一块整钢一样。“过去这种高精密的零部件只能在进口机床上生产出来,现在完全由国产精密机床生产,异地生产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精密程度。”杨锰说。

机床是现代工业发展的重要基石、国家装备制造的根本。高端数控机床的自主研发更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

作为第一批响应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企业,精雕集团在2014年将生产组装部分搬迁至河北廊坊,实现了“北京研发、河北生产”,由此踏上跨越式发展之路。

杨锰说,中关村精雕智造创新中心链接京津冀需求和资源,完善产业链条。目前已整合津冀产业链制造资源80家、供应链企业200余家,不仅扩大了津冀制造资源的“朋友圈”,还使在京企业的制造需求得到快速响应,实现批量制造能力。

放眼京津冀,这样的产业协同每天都在上演。

2022年,天津吸引京、冀投资额1989.4亿元,占全部引进内资的53.8%;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基本单位4395个。2023年1~2月,北京投资来源单位在津新设机构137家、落地重大项目34个、总投资25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2%、209%、923%。

雄安新区在建设物理城市的同时,一座数字城市也在拔节生长。这座数字新城以如此速度揭开面纱,与北京的技术加持密不可分。

图片

3月26日,廊坊市永清经济开发区京联集团馆配图书联合现采基地,工作人员在整理图书 骆学峰 / 摄

“建设中,我们采用适度超前的原则部署交管科技设备、智能感知终端、边缘计算节点、C-V2X专用网络等智能化交通设施,融合物联感应、移动互联技术,为交通管理、车路协同、出行服务提供支持,构建实时感知、瞬时响应、智能决策的新型智能交通体系,赋能雄安新区高质量交通供给。”千方科技技术负责人说。

2013至2022年,北京输出河北、天津技术合同成交额由71.2亿元增长至356.9亿元,年均增长率19.6%。“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成,推动北京创新链与津冀产业链、供应链融合。

磁力:三地“链动”,“强磁场”激发耦合效应

在距北京联想总部170公里、占地面积10.7万平方米的联想天津智慧创新服务产业园,车间内不停挥舞着的19台机械臂在智能制造系统的默契配合下,平均24秒就下线一台台式机。

今年3月18日,雄安新区设立以来最大的创新型产业集群签约进行:数字科技、网络通信、新能源等领域的86家创新型企业签约入驻,创下新的纪录。

三地携手以创新链带动产业链、供应链,“三链”联动成效初显。“9年来,产业对接协作水平进一步提升,已由‘转移承接’逐步转向‘产业链合作’。”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关村创新发展研究院院长赵弘说。

时间回到2013年,天津市宝坻区与北京中关村管委会、中关村发展集团“牵手”共建京津中关村科技城。第二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经前期酝酿磋商,2017年初,京津中关村科技城正式破土动工。

作为我国第一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关村一直走在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的前沿。京津中关村科技城也将创新生态与创新模式“移植”到天津。

承接优质项目、搭建创新平台、优化营商环境,京津产业新城已形成生物制造和智能科技“双高引领”。加大软硬环境建设、拓宽经营模式、创新发展理念,位于京津交通走廊要地的兴远高科产业园已从结构单一的1.0园区蜕变为产城融合的复合型4.0科创综合体园区,让在北京“摆不下、离不开、走不远”的科技企业安心落地发展。

数据显示,2022年天津高技术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2%,较2014年提高1.9个百分点;河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0.6%,比2013年提高8.8个百分点。

半月谈记者:张漫子 /编辑:张曦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