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盐灶烟火三百里,一条运河一座城

2023-01-28 08:54
来源:半月谈网

悠悠串场河,川流不息,流淌千年,见证着以“盐”命名的城市——盐城的变迁,孕育出厚重的海盐文化。如今的串场河盐运功能早已不再,但通过近年来的疏浚清淤和沿岸环境治理工程,这一古老运河不仅稳固了防汛功能,还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生态廊道,让盐城的河文化永不枯竭。

图片

千年运河见证从盐到棉的变迁

千百年来,以土灶煎煮海水为盐,是盐阜大地百姓谋生的技艺。这里曾出现过“烟火三百里,灶煎满天星”的景象,而今日“盐城”地名即取自“环城皆盐场”之意。

盐城市地处江苏北部,东临黄海。人们来到盐城,会发现有不少以“灶”“仓”命名的镇村,例如“沈灶镇”“便仓镇”等,而这些镇村又大多沿串场河分布。原来,为了将境内诸多盐场串成一线便于海盐运输,唐宋以来的地方官在建设海防大堤时,利用取土后形成的沟渠开挖成一条人工运河,即为串场河。

得益于串场河的开通,产自苏北沿海地区的海盐,才能源源不断运往扬州这一海盐集散地。随着盐政管理制度的变革,来自扬州、苏州、徽州等地的盐商加入海盐组织生产中,塑造了当地独特的盐场市镇文化。

位于盐城东台市的安丰古镇,因紧邻串场河,是八方盐商聚集之地。在古镇七里青石长街,依然坐落着许多明清大院,例如保留较好的鲍氏大楼原为徽商鲍氏所开钱庄,该建筑布局井然、营造精巧、雕饰质朴,是徽派建筑艺术与苏北文化融合的代表之作。

清末,因盐城一带海岸东移,潮汐不至,土卤日淡,与淮北更先进的制盐技术相比,当地煎盐成本要高于晒盐十余倍,制盐优势不再,串场河的盐运功能随之衰退。盐城临海,地域虽广,但多为盐碱地,不利于稻麦种植,靠煮盐为生的广大灶民迫切需要找到新的谋生之路。

清末状元张謇回到家乡江苏南通创办民族工业,为解决大生纱厂棉纺原料紧缺的问题,在盐城等沿海滩涂地区率先开启“废灶兴垦”的植棉实践。因沿海日照和无霜期长适合种棉花,这一实践得到成功。一些流离失所的灶民纷纷返乡,加入植棉大军,解决了生计问题。此外,张謇还开通苏北内河航线,繁荣了串场河水运,同时聘请荷兰专家兴修水利,促进了沿海农耕经济发展。

清淤疏浚,古老运河源远流长

串场河又称下河,与里运河、通扬运河、苏北灌溉总渠合围形成江苏省内最低洼区域——里下河地区,这里水系发达,但也一度水患频仍。

作为一条跨区域河道,盐运功能衰落后的串场河,至今依旧是重要泄洪排涝通道。串场河因多年未见底疏浚,阻水坝埂较多,河道淤塞水流不畅。随着城市化、工业化高速发展,串场河沿岸曾小工厂林立,有不少暗管排污,水环境堪忧。

图片

江苏盐城,航拍施耐庵纪念馆附近的串场河(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

这些年来,盐城市、县(区)联动推进串场河治理,采用打坝抽水干塘、泥浆泵水力冲挖等施工方法,实现河道底泥清、流量增。“污染在水里,问题在岸上”,在实施串场河水利建设的同时,当地还开展沿河排污口治理和生活污水纳入管网工程,彻底清除沿河点源污染。

据统计,串场河综合整治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资共计140亿元,实施截污纳管完成岸线整治240公里,新建污水管网123公里,疏浚主河道约129公里,支流113条约257公里。

经过精心治理,如今沿河两岸环境优美,建有亲水平台和步道,成为群众平时休闲好去处。“市区段排涝标准提高到20年一遇,水质稳定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盐城市市区串场河整治工程建设处副主任、市水利规划办公室主任仓基俊说,串场河经过综合整治,彻底清除了污染源,提高了区域引水能力。

串珠成链传承海盐文化

暮色四合,盐城市区串场河两岸华灯初上,游人登上画舫游船,两岸传来悠长歌声。作为盐城文旅产业的特色项目,“夜游串场河”以沿岸“杨楼翠霭”“范堤烟雨”等盐城古八景为骨架,融入了淮剧、情景表演、乐队等演艺活动,让游客不仅能游水乡、赏美景,还能感受当地民俗文化。

这是盐城打响串场河文旅品牌的一个缩影。作为一条承载千年水运和海盐文化的历史文化遗产,盐城市正不断挖掘串场河历史文化资源,将沿线文旅景点串珠成链,融合当地滨海风光、湿地遗产,建设串场河海盐历史文化长廊。

坐落于串场河与范公堤之间的海盐博物馆,建筑外观以银白色正六面盐结晶体造型点缀,宛若串串盐晶散落串场河畔,这是全国唯一一座记录中国海盐历史文明的专题博物馆。经过提升改造后,博物馆陈列更为丰富,全方位、多角度展示中国海盐文化。

串场河阜宁段有7.8公里砖砌护岸,是新中国成立后兴修水利的历史见证,当地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修复,保留其原始形态。其余河段均以生态护坡为主,不破坏沿岸古树和河内水生植物,这既能让原有河岸风貌和生态基底得以保存,又能起到净化水体的作用。

盐城市委书记徐缨表示,盐城将着力打造“探秘自然遗产、解码古老串场、戏水湖荡湿地、寻踪黄河故道、传承红色基因”5条旅游经济带,将散落于城市各处的珍珠串联成一条美丽风景线,无论本地人还是外地人,都能在宜人风景中感受到“外揽水绿之幽、内得人文之胜”的韵味。

半月谈记者:郑生竹 /编辑:张曦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