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东莞:不止制造

2023-01-10 09:26
来源:半月谈网

东莞是中国改革开放精彩而生动的缩影之一。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东莞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从一个农业县发展成为国际制造业名城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成功迈上了GDP过万亿、人口过千万的“双万”城市新赛道。今天的东莞,正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

图片

东莞松山湖华为小镇夜景

“智造”助力东莞华丽转身

“东莞制造”驰名中外,是世界知名的制造基地、中国重要的外贸出口基地。基于制造东莞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乡村工业化道路,也曾困于庞大的传统制造业面对重重挑战。

勇立潮头,进取不息。

面对挑战,东莞利用粤港澳大湾区优越的区位、面向国内国际市场的双向优势,用“外销+内贸”两条腿驰骋海内外市场。多年来,东莞与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紧密的经贸合作关系,成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最佳投资地之一。

从“制造”到“智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朝着先进制造方向迈进。在东莞,华为、OPPO、vivo等智能终端企业带动电子信息制造业率先成为万亿级先进制造集群,机械装备制造向5000亿产业集群进军,智能移动终端集群和智能装备集群入选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国家队”,新兴的潮玩经济引领着玩具产业升级,诞生了摩动核、ToyCity、ECTOYS等代表的本土潮玩企业。

科技创新生态蓬勃生长,松山湖科学城全力向着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学城迈进,散裂中子源二期、先进阿秒激光等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在此布局,日新月异发展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再添“强劲大脑”……

创新型、研究型高水平大学也在加快筹建。

东莞将聚焦“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黄金内湾”重要节点城市。

图片

位于东莞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大科学装置

抓实“四大体系”绘就幸福实景

作为全国第15个拥有万亿GDP、千万人口的“双万”之城,自1988年,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以来,东莞的三十五年嬗变是中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也担负着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的重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东莞持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坚定地朝着先进制造方向迈进。新时代,新产业,人民群众也有了新需求新期待。东莞市委聚焦“三大重点”,统筹下沉服务资源,加快打造大湾区民生幸福新高地。

2005年东泰社区创办了东莞首个公益性质的社区老年大学,依托老年大学各班、团、队每周定期开展舞蹈、太极、门球、书画等丰富多样的培训课程,为社区老年群众提供更优质、贴心的服务。

对于东莞市民普遍关心的学位、医疗床位、停车位、养老床位、就业岗位等民生问题,东莞市常态化开展“镇街领导干部驻点普遍联系群众”,破解市民“急难愁盼”。

近年来,东莞市委通过“建立扁平高效的权责体系”、“织密全域覆盖的组织体系”、“建设素质过硬的队伍体系”、“优化便捷共享的服务体系”四大体系,优化治理生态,先后六次获得“全国社会治理创新典范城市”称号。

图片

东莞“智网工程”指挥调度中心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蓝图和“三区”叠加的机遇下,东莞凭借“海纳百川,厚德载物”的城市精神,正致力于把东莞建设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集群中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现代都市。

东莞人的愿景正变成幸福实景。

厚重历史孕育“文化新生”

珠江东岸、东江下游珠江三角洲的东莞,现代都市与文明起源高度重合。

数十万年前,西、北、东三江日夜不停奔流入海,泥沙随着河水不断南下,在河水与波浪簇拥下,堆积形成珠江三角洲。

澎湃江河,依江而生的东莞是一座岁月激荡的城市。

图片

东莞城市中心区

东莞作为岭南文明重要发源地、中国近代史开篇地、华南抗日根据地、改革开放先行地,以其自身丰富多彩的文化特质,独特的人文魅力在岭南历史中独放异彩,涌现出容庚、容肇祖等学届鸿儒,孕育了张穆、张松鹤等大批名人名家。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灵魂,也是一座城市的根脉,更是一座城市竞争力的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东莞,文化被表述为经济社会双转型的智力支撑。

2001年,东莞提出打造“文化新城”的发展战略,聚焦“三城一都”精准发力,十年间,城市文化地标拔地而起;2010年,确立“文化名城”发展目标,由此开启建设“四个名城”新征程,十年间,东莞公共文化服务屡获“国字号”荣誉、文艺界力作迭出、文化产业高歌猛进;2020年,东莞向“品质文化之都”进发,打响“四大文化品牌”,以文化推动城市品质提升,让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历史文脉与文化创造相得益彰。

2022年,东莞对标国家“文化强国”、广东省“文化强省”有关部署要求,谋划推进“文化强市”建设的战略部署,围绕“科技创新+先进制造”城市特色,建设历史文化、红色文化、改革开放文化、潮流文化、体育文化、莞邑文化、生态文化“七大文化”,打造“近代史开篇地”“国际制造名城”“潮流东莞”“篮球城市”四张城市文化名片,以文化强市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东莞实践,实现千万人口与城市深度融合、共生共荣。

东莞社会各界积极主动作为,就如何让文化场馆、机构“盟”起来、传统文化“活”起来、静态展览“动”起来、有效传播“融”起来等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举行了一系列富有影响力、频频成功“出圈”的活动,让市民在共建共享中,获得精神生活的满足,也找到“家”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