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炳文小女儿带着孩子回来探亲
半月谈记者 王永前 马丽娟
入冬后,又到农村婚嫁高峰期。宁夏吴忠市同心县田老庄乡五道岭子村的“红娘”马炳文业务繁忙。他两个女儿先后“零彩礼”出嫁,在村里引起不小轰动。现在许多人娶亲,就请他现身说法给彩礼压压价。
男婚女嫁,三媒六聘,彩礼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但一些地方频出“天价彩礼”,让结婚变“竞聘”,喜事成负担。不过,这几年,越来越多像马炳文一样的老丈人“悟了”,嫁女儿不再要彩礼。
“叶子太麻了”,亲家变仇家
同心县所处的西海固地区曾以“苦甲天下”闻名于世,2020年,该县整体脱贫。
日子渐渐好过起来,有些地方却因盲目攀比等原因,彩礼年年上涨——高达十七八万很普遍,二三十万也有人出。对于刚脱贫的农村家庭来说,娶个媳妇几乎掏空了家底,出彩礼靠借钱贷款的也不在少数。
在部分人的传统观念里,彩礼要得高,婆家才会把女儿当回事儿,按当地俗话:“不心疼人还心疼钱呢!”马炳文却不认同:“农民能有几个钱?一下要十几万,洋芋地里能刨出来吗?只能背贷款。你为难婆家,婆家就要为难你女儿。闹了矛盾,婆家再说一句‘你是我花钱买来的’,女儿能幸福吗?”
马炳文当媒人这些年,见过太多因彩礼“撕破脸”的。今天说媒是亲家,明天出嫁变仇家,互相再不往来。还有因彩礼纠纷闹到法院去的,风气也坏了。个别家长十几万元彩礼净落,一分陪嫁不给,女儿嫁过去就要打工还钱,人们都议论:“这老丈人叶子太麻了!”这在当地方言里的意思是“心狠手辣”。“多难听啊……”马炳文说。
高额彩礼不仅给小两口添负担,还影响下一代的幸福。宁夏固原市原州区河川乡寨洼村54岁的何永宏是个老村医,村里一个小媳妇儿带娃来看病,娃娃发高烧却没钱到县医院治疗。大人哭哭啼啼地说,两口子彩礼贷款没还完,最后卖了结婚时的金项链去看病。“结果把娃耽误了,留下了后遗症。为那点小钱,搭上娃一辈子,多划不来?”何永宏说。
真心换真心,女婿比儿亲
马炳文不想当个“叶子麻”的老丈人。他觉得自己是村委会副主任,天天宣传移风易俗,应该带头,扭扭这种陈规陋习,“咱是嫁女儿,不是卖女儿”。2016年和2018年,马炳文两个女儿都是“零彩礼”出嫁,还分别陪了3万元嫁妆。
有人不理解,说闲话:“你倒贴,婆家不小看了你闺女?”马炳文笑笑,没了彩礼负担,现在大女儿两口子生意做得正红火,小女儿两口子刚在城里买了房,他自己没事儿还和亲家坐一起喝喝茶,“和气生财,两个闺女都当家着呢”。
家庭幸福和睦,岂在彩礼聘金?何永宏对此深有感触。今年11月中旬,他在西安做手术住院期间,女儿工作忙,女婿请假守在床前照顾,喂饭洗头、端屎端尿、打地铺睡过道。老何有糖尿病,不能多吃主食,女婿想方设法给他弄吃的,老何心中宽慰:“当初体谅他家贫寒,小两口刚工作还要买房,就没要彩礼,现在像多了个亲儿子。”
女儿“零彩礼”出嫁时村里有人议论:“老何的女儿是不是有啥毛病?”老何回怼:“我女儿好好的大学生,能有什么毛病?”他们不懂老何的心事。30多年前老何娶媳妇时,对方要2000元彩礼就把他家难倒了,父亲低头哈腰借遍了全村,5元,10元,20元,“一张张捋得展展的给我,我心里难受死了”。那时他暗暗发誓,以后绝不给子女添这样的负担。
何永宏的女婿是山西人,到山西去时,何永宏给了女婿5万元。前不久,小两口在西安买房,他又拿出这些年种地养牛攒的钱,和亲家一起给娃娃凑了首付。
过去农民生活贫困,想靠彩礼攒点养老钱。这几年脱贫攻坚,何永宏申请小额扶贫贷款,从1头牛养到10头牛,今年又进了两头猪,日子逐渐有了起色。“这年头只要肯下苦,谁也穷不死,咋能指望女儿发财呢?”再加上这次看病,女婿帮忙在医院挂号,又细心照顾,老何更加感叹:“真心换真心,大人要先把事情做在前。老了病了有人管,女婿还比儿子亲。”
乡风文明“小气候”,温润乡村“大气象”
马炳文“零彩礼”嫁女后,当选为村里的红白理事会会长,登门劝说彩礼要太高的老丈人们。嘴皮子说干了,彩礼有时能压减几万。“人心都是肉长的,只要不是死脑筋,道理其实讲得通。”
移风易俗,是场观念的较量。如今,宁夏所有行政村都已建立红白理事会,新修订村规民约,有的村探索“文明积分”奖励,倡导婚事新办,文明的新风正吹进田间地头和农家小院。
在固原市原州区张易镇田堡村田军科家,客厅桌子上最显眼的位置摆放着一个金光闪闪的荣誉证书,印着大红的“移风易俗先进典型”字样,表彰他们夫妇嫁女儿彩礼要得少。田军科很骄傲,上次获得荣誉,还是“脱贫光荣户”。
“在我们村这不是啥新闻,都要得不多。”田军科说,田堡村2019年是宁夏全区评出来的文明村,他们不能当“落后分子”。去年亲家打电话询问彩礼,他说:“我们就这一个女儿,对她好就行,彩礼你们随意。”对方拿来3万元,他又陪了5万元。
田军科还有一个儿子正读高三,放在过去,嫁闺女给儿子凑彩礼的情况很常见。现在不一样了,老田说,村村都有产业,农民比过去富了,“没啥担心的”。
曾经的张易镇是远近闻名的“要饭乡”,如今已脱贫奔小康。“日子好过了,村民对荣誉看得很重。”田堡村村支书李克学说,村里已经连续4年评选“移风易俗示范户”“好婆婆”“好媳妇”等先进典型,每到岁末年初,搭台子、放鞭炮,隆重颁奖。“一个证书15元,不值钱,但发挥的作用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