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一个传承家风的姓氏

2022-11-18 08:56
来源:半月谈网

研究中国古代的人才学,不能不研究裴氏家族。翻开历史的卷帙,发端于河东闻喜(今山西省运城市闻喜县)的裴氏家族,可谓声名震耳,代有人杰。

裴氏家族历六朝而兴,至隋唐而盛极,五代以后,余芳犹存。大文豪韩愈称赞裴氏曰:“世为名族,支分派别,各成大家。”据《裴氏世谱》统计,裴氏家族出了59个宰相、59个大将军,正史立传与载列者600余人。他们在政治、军事、外交、科学、文化等各个领域都有杰出作为,可谓灿若群星。

精英荟萃的“人才方阵”

裴氏家族发端于晋南大地的闻喜县裴柏村,有“天下无二裴”之称。远远望去,这里群岭环绕、松柏叠翠。从这里走出的裴氏家族上至周秦,下迄于今,绵延流长。特别是自晋至唐的几个世纪中,更是将相接武、各领风骚。其中,仅在隋唐两代活跃于历史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就多达数十位,在中国历史上极为罕见。

裴氏家族的代表人物中,有三国时期曹魏重臣裴潜,有主修隋朝新律《开皇律》的法学家裴政,有唐朝名将、书法家裴行俭……唐朝政治家、文学家裴度,四朝为相,力削藩镇,平定叛乱,一身再造唐室,完成大唐中兴,史称“出入中外,以身系国之安危”,世称“裴晋公”。

早年仕曹魏、官至西晋尚书令等职的裴秀,提出沿用千余年的“制图六体”,利用方格比例法使地图便于使用,又主编绘制《禹贡地域图》,乃中国地图史上划时代的里程碑,被誉为中国古代“地图学之父”。

图片

山西省闻喜县裴柏村举行祭祖仪式 曹阳/摄

李唐一代,裴氏盛极,唐代的兴衰荣辱始终与裴氏家族息息相关,李裴两家融为一体,不可分割。曾写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不远千里来到裴柏村,在考察完这里的人文风物后,心生感慨:“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

裴柏村留存至今的20多件石碑、石刻,记录着裴氏家族的辉煌过往,是人们了解裴氏家族文化的珍贵史料。其中,《裴鸿碑》镌刻于北周武帝天和三年(公元568年),是裴氏家族现存最早的碑刻。《裴镜民碑》由隋唐史学家李百药撰文,书法家殷令名书写。《裴光庭神道碑》由张九龄撰文,唐玄宗李隆基御书。《平淮西碑》则由大文豪韩愈撰文,此碑记述唐代名相裴度平淮西吴元济叛乱的功绩,四石连体,字大如拳,气势磅礴,文、书、刻俱佳,被称为“三绝碑”。

推诚为应物之先,清廉为从政之道

“儒林丈人”裴秀,“史学三裴”裴松之、裴骃、裴子野,“三河领袖”裴骏,“独立使君”裴侠,“儒将之雄”裴行俭,“四大尚书”裴伷先、裴敦复、裴漼、裴宽,“股肱之贤相”裴度,“大唐三绝”之一的剑圣裴旻……裴氏家族留下的典故颇多。直至当下,很多舞台剧仍在以裴氏人物和故事为题材进行创作。

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自幼好学,精通经史,“上搜旧闻,傍摭遗逸”,引证210余种历史文献著成《三国志注》,为后世史学家所推崇,开创了博采群书、补注史书的新体例及史学考证、史学评论之先例。其子裴骃亦为南朝著名史学家,他写成的《史记集解》80卷是现存最早的《史记》注本,与唐朝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张守节的《史记正义》合称“《史记》三家注”。裴骃之孙裴子野也是南朝著名史学家,撰《宋略》20卷,为史学界所称颂。

“推诚为应物之先,清廉为从政之道”,裴氏家族虽声名显赫,却鲜有贪官污吏,一些典故便由此而来。

裴潜治军、理政均卓有成就,生活中也极为清俭自律,“每之官,不将妻子”。他曾为一方刺史,任上有一张常用胡床,离任时将床挂于柱上,不取公物一分一毫,留下“胡床挂柱”之美谈。裴潜临终前,命家人从俭办丧,只置备了几件瓦器随葬,与当时厚葬的风气形成鲜明对比。

南北朝时期重臣裴侠不仅有为,而且清廉。上任之初,他便打破朝廷规矩,下令遣散了本来可以由他役使的百姓。论为官清白,文武百官无人敢与其并立,留下“独立使君”美称,历史上非常有名气。他曾对他族弟说,清廉不是为沽名钓誉,是怕辱没了祖先的好名声。

图片

2022年8月18日,裴氏文物管理所所长裴建民(左二)在裴晋公祠内向人们讲述过往历史 刘翔霄/摄

唐朝宰相裴坦非常节俭,家风很严。同朝为官的杨收将女儿嫁入裴家时,陪嫁奢侈,裴坦怒称“乱我家法”,遂下令将陪嫁来的金玉器全部打碎。后来,杨收出了事,他却没有被牵连其中。因裴坦为官平实、稳重,加之住在“太平里”一带,后人称之为“太平宰相”。

家风家教:真正的传世财富

优良家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

一个家族的长盛不衰绝非偶然。“研究裴氏家族历史可以发现,很多代表性人物都是少年聪慧,却又非常勤奋,这是良好家风的体现。”闻喜县裴氏文化研究会会长何沁学说,才学自立,自强不息,不因家族优越而优越,这在裴氏家族有迹可循。

南北朝时,著名史学家裴子野的父亲裴昭明常对人说:“人生何事须聚蓄,一身之外,亦复何须?子孙若不才,我聚彼散。若能自立,则不如一经。”《南史》记载,裴昭明历郡皆清勤,甚贫罄。齐武帝曰:“裴昭明当罢郡,还遂无宅,我不读书,不知古人中谁可比之。”

裴休兄弟三人少时共读于济源别墅。裴休谨遵“读书明理”之家训,日夜苦读,极少出门,而兄俦、弟俅贪玩少学,不思进取。有一次,邻居送鹿肉,裴休怕因贪求美味而丧失意志,拒绝食用。在裴休影响下,裴俦、裴俅皆改掉坏习惯,转而上进。后兄弟三人均登第,裴休官至宰相。

隋唐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裴矩亲赴张掖,在西域的日日夜夜里,他详细了解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情况,用了6年时间,撰成《西域图记》3卷,标出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三条通道,成为后人研究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文献。

及至宋代,随着政治中心南移,裴氏家族一度低迷。尽管如此,考取进士者仍有几十人。

2000多年间,裴氏家族形成了“重教务学、崇文尚武、德业并举、廉洁自律”的家族文化,以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取精神与价值追求,彰显家风的力量。不论时代如何变迁,家训、家戒始终是裴氏家族最闪亮的文化符号。家训是从正面引导和要求,而家戒则是“负面清单”。它们随着历史逐渐形成,不断丰富,万变而不离其宗。

《新唐书》云:“所以盛衰者,虽由功德厚薄,亦在其子孙。”在今天的裴柏村,裴氏先人没有留下什么深宅大院、万贯家产,留下的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修身自重的良好家风,这才是真正的传世财富。

半月谈记者:刘翔霄 /编辑:李建发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