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谈评论员 马亮
作为一种新媒体时代的形式主义,网络拉票被诟病已久,然而却屡禁不绝。
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不少部门热衷于组织网络投票,为了完成网络投票任务,基层干部不光自己要每天定时投票,而且还要动员自己的朋友圈来帮忙完成任务,变为典型的“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既增加基层负担,也带来了基层治理的内卷化。
一种社会现象看似不合理,但是却经久不衰,说明其背后自有支撑力量,至少是满足了一些人的利益需要。网络投票与网络拉票是“一个巴掌拍不响”,主办方和入围者都对这个游戏规则心知肚明,因此也都在心照不宣地将游戏进行下去。
一方面,是各类部门热衷于组织网络投票,好像这是走“网上群众路线”的规定动作。之所以主办方如此设计,就是为了增加活动的参与人次,放大活动的规模和影响力,这样既脸上有光,凸显工作成绩,也能够避免活动本身无人问津可能带来的尴尬。
另一方面,入围的单位和个人也对网络拉票心领神会,往往对亲朋好友“狂轰滥炸”,希望通过拉票来提高名次并获得荣誉。
然而,亲友团的投票不是优中选优,也很少关注投票的主题和内容。因此,原本是吸引人们参与公共事务的网络投票活动,其所强调的原本议题反而被人们所忽视。
近些年来,围绕娱乐明星出现的饭圈文化,也存在类似的网络拉票现象,而且愈演愈烈。为了自己心仪的明星可以冲上热搜,粉丝们往往严密组织、层层分工,并动员和调用大笔资金,使各类互联网平台乌烟瘴气。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整治下,饭圈乱象得以遏制,与之相关的竞价排名等问题也得到整改。
相对来说,一些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网络投票,由于受社会监督不够,采取更加公平合理方式的压力也不大,使这种漏洞百出的网络投票模式可以持续至今。
网络投票实际上是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呈现基层治理的工作成绩,而量化的投票人次、获赞次数等则为凸显有关部门的政绩提供了例证。但是,这种单纯追求量化、注重台账和强调留痕的工作思路,往往会导致基层治理凌空蹈虚,工作本身追求的目标也难以实现。
基层治理现代化意味着要少些公开的作弊,多些实质的参与。如何让网络投票等公众参与活动本身有实质性的精彩,而不是为了指尖上的喝彩,可能还需要主办方多动脑筋、多下功夫。
有关部门也要加强对此类网络投票活动的监督,叫停一些明显粗制滥造、有失公允和纯粹赚吆喝的评比表彰达标活动,减少人们因为此类无效活动而浪费的感情、时间和精力,回归更加具有实质性、参与感和获得感的活动。(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公共管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