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战斗又一年!抗疫“人性化”背后的潜台词你读懂了吗?

2021-12-27 09:06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丁静

2021即将远去,西安的疫情却残酷地告诉人们,延续了两年的战斗仍要持续。过去的一年,口罩成了生活必需品,消毒水味成了呼吸的一部分,“核酸阴着呢”成了见面问候语……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抗疫已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随着疫情常态化,人们的关注点从“病患救治”“复工复产”转移到“流调太透明”“隔离不能层层加码”“扑灭局部疫情如何动作小效率高”……关于抗疫政策“人性化”的讨论频频成为热点,这是中国抗疫引人注目的新变化。

人是万物的尺度。疫情发生后,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并一再强调,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无论年龄再大、病情再重我们都绝不放弃”,“为了保护人民生命安全,我们什么都可以豁得出来”。提高收治率和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亡率、分区分级精准复工复产、最大限度保障人民生产生活……这场抗疫战争的出发点是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权,“人性化”应该是抗疫政策的逻辑起点和效果终点。

关注人,才能打一场抗疫的持久战。抗疫常态化,意味着人们的生活习惯、行为方式甚至社会组织结构都可能因为疫情这个新的变量进行调整。因此,人们更加期待少一些“路过抓取”,多一些精确追踪;少一些“战时状态”,多一些正常生活。从违法停车“提醒不罚款”到电费“欠费不停供”,从“医患同看夕阳”到“防疫与烟花同框”……这些做法关注了群众的日常生活和情感需求,传递了政策的温度,赢得一致好评。人们听到停诊医院里传出悠扬的琴声,看到闭环管理下为师生特设的“深夜食堂”,才能安心、坚定地打一场抗疫持久战。

人性化有助于抗疫政策内化为习惯和自律。持久的抗疫,戴口罩、做核酸、被隔离等防疫措施就需要方便到让人“无感”。只有这样,才能让抗疫政策内化,成为人们自然的习惯和自律的行动,而如果一味层层加码只会产生负面效果,对长期抗疫不利。比如,核酸检测“应检尽检”,如果缺乏专业判断,就只能“该检不该检的都检”,动辄全市核酸,既劳民又伤财。这种做法看似“严格彻底”,实则挤压了政策可持续执行的空间。

人性化考验的是政策与群众对话的艺术。想以最小成本实现最大社会动员,必须有好的沟通。缺乏人性化,再精妙的政策也难以动员群众。反之,在人性化的沟通中,群众的宽容度也会提高。没有封城、不搞全员核酸、不披露流调个人信息、不关闭餐馆、商场、电影院……上海因为人性化施策成为全国抗疫的“优等生”。迪士尼防疫与烟花同框的背后,是多部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医护人员和民警逆行入园进行核酸检测;发布详细的退票细则,减少尚未入园游客的损失;充电宝被投放到租借设备,组织220辆大巴接游客回家……快速的响应机制、有序的城市组织、逆行的防疫人员、市民的坚定配合,每个人的履职尽责,筑起疫情防控的坚强阵线。

人性化不仅要考虑个体,也要考虑群体。说到底,抗疫是为了保护大多数人的健康安全。元旦春节即将来临,愿更多人响应“非必要不流动”的号召,戴口罩、不聚集、勤洗手,用张文宏医生的话说,“把防疫做到日常工作中,做到卫生观念里”,聚涓滴之力,护山河无恙。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