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会场一片白花花,七个干部八颗牙 寻找乡村引才“强磁场”

2021-11-25 09:17
来源:半月谈网

村民在查看村里“敬老食堂”账目开支情况 魏培全 摄

半月谈记者 赵久龙/黄浩铭/谢建雯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人才振兴居于乡村振兴突出位置。中央强调,要建设一支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乡村振兴干部队伍,选派一批优秀干部到乡村振兴一线岗位,把乡村振兴作为培养锻炼干部的广阔舞台。不过,半月谈记者在全国多地走访发现,人才短缺仍是制约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乡村干部队伍断层,技术人才短板凸显

打造一支高质量的乡村干部队伍,需要做到人才有进有退,及时“新陈代谢”。然而,一些地方乡村干部队伍断层,已成为影响乡村振兴有序推进的隐忧。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上塘镇地处苏皖交界,该镇党委书记蒋朝辉说,即使镇里有些编制还空着,仍难招来大学生,更别说特别优秀的后备干部。他把乡村后备干部队伍断层现象形容为“会场一片白花花,七个干部八颗牙”。

半月谈记者在吕梁山区、太行山区走访发现,一些村庄饱受村干部老龄化困扰。山西省吕梁市临县木瓜坪乡康家湾村党支部书记郭平平说,全村近1300人,约70%外出务工,60岁以下的仅剩七八十人。太行山区一位村支书说,该村“两委”干部中40多岁的仅一位,其他多为五六十岁,最大的已73岁。吕梁山区“90后”村民张鹏说,村里乃至镇上的小学师资薄弱、设施陈旧,他只能陪孩子去县城就学,加上农村就业岗位少,他是“有家不想回”。

招人难留人更难,在一些地方 ,“边招人边走人”已成常态。上塘镇一位干部反映,该地大学生“新村干”享受政策优待,第一年的月工资能有4000多元,还算不错;可干满一年定职村干后,反而每月只能领2040元,支部书记每月也只能领到约3500元,工资“倒挂”直接“劝退”了部分有志青年。近几年,上塘镇招聘的数十位大学生,已走了近一半。

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委书记于鹏飞表示,当地出台一系列政策,为各类人才打造平台、创造机会,但乡村成为人才谋求更高发展的跳板,服务期满后,不少大学生选择离开,基层面临人才外流局面。

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炳峰十分忧心,高等院校特别是高等农业院校的优秀毕业生“下不去”“留不住”,“老人农业”问题凸显。近几年,一些单位编制数减少,更不易留住优秀人才。

除了引人、育人、留人遭遇困境,乡村技术人才、农业人才队伍断层、流失、弱化问题,更值得关注。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农业专业人员或被长期借用,或被安排从事行政事务性工作,加之现有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缺少系统性继续教育培训,队伍越发青黄不接。广西崇左市龙州县水口镇有农业专技人员10余人,其中50岁以上人员约占一半。

采访中,一些基层干部反映,乡村企业招才引智较为困难,高层次人才“引不来”,专业性人才“招不到”,特别是乡村卫生院、中小学校普遍反映“人不够用”,法律人才、乡村规划师等也较为缺乏。

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委书记吴健表示,产业培育、城乡规划和文化旅游等领域人才匮乏,乡村人才用非所长、闲置浪费等现象不同程度存在。

人才“引不来”“留不住”,基层只能使用“游击队员”。宁夏吴忠市红寺堡区是我国最大的易地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区,红寺堡区委书记丁建成表示,该区万人拥有人才量仅有417人,是发达地区的四分之一;研究生学历人才仅占总数约1%,工业、金融、规划、旅游等方面人才占比不足20%。地方引才、留才资金有限,只能使用临聘的“游击队员”。

一位老人带着孙辈走在上学路上

人才短缺或成乡村发展的最大制约

基层招人难、留人难有现实原因。在一些行政村,仅正职干部缴纳社保,有机会破格提拔为副镇长或遴选到乡镇事业单位,副职干部则“一眼望到头”。“辛辛苦苦干30年,退休混不到事业编。”苏北某行政村干部说,前几年月工资2000元,现在涨到3000多元,点名迟到一次还得被罚50元,感觉对不起家人。

沿海地区一位乡镇党委书记反映,按规定,农村的集体所有制土地,企业只能租用20年左右,相当于“出租屋里搞装修”,企业缺乏安全感,不敢大量投资,规模难上去,提供不了充分的就业岗位,也就吸引不到成规模的青年人才。

有基层干部担忧,人才短缺或成乡村发展的最大制约。

一是影响目前农村基层工作的有序开展。在东部某县,一些镇村的现有干部预计10年内近半将退休。一些地处偏僻、底子薄弱的村庄,今年村“两委”换届,甚至未能在本地村民中找到合适人选。广西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高岭镇今年从镇干部中选派一名干部担任该镇加全村党支部书记,实属无奈之举。

二是由于人才质量、数量双不足,直接影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发挥效用。丁建成说,一些刚脱贫的乡村,缺乏充足劳动力和致富带头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返贫风险加大。

三是缺懂技术、懂市场、懂农业的实用型人才,尤其是关乎农村产业升级的农业科技、经营管理、法律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相当不足,制约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治理能力提升和乡村文化繁荣。蒋朝辉说:“镇村急缺既懂专业又懂经营管理的专业人才,好项目引进来却不会管理。很多时候只能提建议,心有余而力不足。”

补短板塑特色,打造引才“强磁场”

人才兴则乡村兴,人才强则乡村强。基层干部建议,多举措打造引才“强磁场”,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健全配套政策服务,让干部“生存有尊严,发展有空间”。基层干部建议,完善乡村岗位津贴制度和考评激励机制,落实教育、医疗、住房等配套服务,拓宽上升通道,激励优秀年轻专业人才到农业生产一线建功立业。丁建成建议,严格实行乡镇编制“专编专用”,探索“县编乡用”,推广“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式“借智”思路。

——对欠发达地区招才引才予以倾斜支持。黄炳峰表示,中西部偏远地区本身缺少科研院校等教育资源,加之受自然条件和发展环境等客观因素限制,人才引进明显处于劣势。安徽省蒙城县委书记孔祥永建议针对不同地区实际,对相关地区人才引进政策条件予以适当放宽和倾斜。如在中西部地区开展产教融合试点,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以产业集聚人才、以人才助推产业,持续壮大县域人才承载力,形成良性循环。

——加大力度培养扎根基层的农技推广型、创业带富型人才。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委书记赵立华建议,实施人员知识更新、骨干人才培养、农技人员轮训等计划,增强干部农技推广和农业经济服务能力。对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防止“招来女婿气走儿子”。泗洪县委书记杨云峰建议,打好“乡情牌”,吸引更多返乡人才留乡创业、就业。

——强化人才培训培养,用好现有干部资源。山东省菏泽市郓城县委书记姜凌刚等建议,优化农业培训课程,减少各类“填鸭式”培训,增加农民“点餐”、专家“掌勺”、政府“买单”式订单培训,实现“培育一人、带动一批”。同时,聚焦网络市场需求,探索与大型互联网公司合作,共同培育乡土网络人才。(参与采写:闫祥岭、姜刚、魏飚、贾远琨、杨静、薛钦峰、杨帆、郎兵兵、马天一)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