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合肥:为公共安全“排雷”

2021-09-23 18:0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陈尚营

我们生活的城市,一切看起来井然有序。其实,城市里的每一座桥梁、地面之下密布的各类管线,都存在着风险隐患。安徽省合肥市的城市生命线工程,让这些风险从看不见到看得见,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转变,实现“风险可视可防”。

合肥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监测中心 黄博涵 摄

24小时监测“城市心跳”

合肥市有重要桥梁 224 座、地下管线总长超过 3 万公里。过去,这些城市基础设施是否处于安全状态,主要依靠传统的人工检测手段,很难快速、精准发现。

从2017年开始,合肥市依托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以下简称“清华合肥院”)打造城市生命线工程。通过遍布合肥路面、桥梁、地下管网的8万多套传感设备实时监测“城市心跳”。

“哪里可能会出现路面塌陷?哪里地下管道有泄漏隐患?桥体结构何时出现受损风险?”监测中心高级数据分析师李旋说,在监测屏幕上,不同事故隐患、风险等级一目了然,值班人员可以实时掌握设施的预警和处置状况,为城市公共安全把脉问诊、对症下药。

2020年6月19日,监测中心通过监测发现合肥市长江西路一燃气井出现甲烷浓度超限报警,值班人员初步研判后,迅速将相关情况推送至合肥市燃气集团。燃气集团复核确认为阀芯漏气导致燃气管道泄漏,立即开展抢修处置,成功避免了可能出现的燃爆事件。

清华合肥院执行院长袁宏永说,城市生命线工程核心在于“前端感知—风险定位—专业评估—预警联动”一体化,实现城市运行管控精细化治理。

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外景

城市治理从经验转向科学

自2017年运行以来,城市生命线工程每天实时采集500多亿条数据,平均每月有效报警92.8起。据统计,较运行前,合肥全市地下管网事故发生率下降了60%,风险排查效率提高了70%。

这些成绩的取得并非偶然。合肥市安委办主任、应急管理局局长汪涛说,以燃气泄漏为例,燃气集团原来有自己的监测系统,能监测到管道漏不漏,但漏到哪里、会不会给相邻空间带来危险等问题难以判定。

针对类似问题,清华合肥院建立了重特大突发事件次生衍生演化模型,率先构建了城市生命线安全监测服务的标准体系。比如,燃气泄漏了,是漏到了污水管道、还是暗河?漏了多少?危险系数多大?这些情况如今都可以监测到并作出快速研判。

城市生命线工程将风险隐患预警与对接联动机制有机结合,让风险演变可视化。2020年初,清华合肥院及时研发出智能检测球并投入应用,用技术手段对合肥市80公里的高危水泥供水管道进行漏水监测,发现管道漏水隐患 27 起,改变了传统人工听漏的被动应对、减少了巡查人员疫情期间的现场工作强度。

变条块分割为统一管理

近年来,合肥城市建设进程不断加快,但受多种因素影响,一些重要基础设施在建设时多头铺设,在管理上条块分割,曾一度有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管理这些城市基础设施。

为有效实现城市生命线运行管控,合肥市政府成立城市生命线工程安全运行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市政府领导、多部门联合、统一监测服务的管理机制。汪涛说,合肥市打破各自为政的局面,在全国率先打造城市生命线公共基础设施安全运行综合支撑平台。平台项目涵盖公共性高、涉及面广、相互关联性强的基础设施,包括燃气、供水、桥梁、排水、热力、综合管廊等。

新的管理制度施行后,合肥市实现城市生命线管理“从看不见向看得见、从事后调查处置向事前事中预警、从被动应付向主动防控”的转变。“以前每个部门都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现在必须站在城市综合安全的角度来考虑。”袁宏永说。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