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专访:未来城建:要韧性,不要任性

2021-09-09 09:01
来源:半月谈网

采访对象:陈桂秋(浙江省城乡规划院院长,省政协常委,省政府参事)

采访记者:许舜达(半月谈记者) 

半月谈记者:韧性城市与智慧城市、海绵城市之间的关系如何?怎样厘清和界定各自的功能界限?

陈桂秋:海绵城市其实是生态城市建设中一个比较具体、狭窄的领域。海绵城市兼具消减城市短期强降雨产生的洪涝灾害的功能,提高城市防洪、防涝能力,是韧性城市中防灾韧性的具体内容之一。

智慧城市跟韧性城市其实是城市治理体系中的两大领域,是两个平行的概念。韧性城市是建立在城市各种风险应对导向下的一套城市治理方法;智慧城市是在未来数字化转型发展导向下的城市治理手段创新。

智慧城市可以为韧性城市中的设施韧性、防灾韧性、社会韧性、经济韧性、生态韧性等提供科技手段,提高韧性城市的建设水平,两者之间有结合点而非排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半月谈记者:国际上韧性城市建设处于何种水平?

陈桂秋:韧性城市从上世纪70年代初期在国际上提出,前30年,全球韧性城市发展比较缓慢,处于学术研究探索阶段。最近一二十年,国际上一些城市陆续发布了跟韧性城市有关的城市发展策略。

比如,纽约以应对风暴潮、海啸为主线建设韧性城市。新加坡韧性城市建设的重点是关注水资源短缺、气候变迁导致的海平面上升以及空间资源不足的问题。东京重点关注的是地震、海啸问题,特别是福岛核电站泄漏事件,提速了韧性城市的研究。国际上对韧性城市研究虽然缺乏系统性,但它们关注各自城市的一些特殊问题,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半月谈记者:中国目前韧性城市建设进展如何?

陈桂秋:最近10年内,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雄安新区,都明确提出建设韧性城市。目前还有浙江义乌、四川德阳、浙江海盐和湖北黄石等4座城市入选“全球100韧性城市”。该项目由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评选,按照他们的一套指标体系标准,在全球筛选了100座城市作为韧性城市作实践探索。由于这4座城市都是中小城市,韧性压力不大,实施进展也不明显。

当前,在我国大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普遍重视加强韧性城市建设,其建设韧性城市的视野更加综合、更加全面。

半月谈记者:您如何看待当今数字社会的脆弱性问题?

陈桂秋:这其实属于城市韧性中设施韧性的一个新领域。原来的设施韧性主要关注交通是否拥堵、道路系统是否合理、供水是否充足、排水是否通畅、电力能源供应是否稳定……现在随着数字科技的进步,城市运行越来越依赖数字技术的支撑,数字技术体系及大数据和网络安全问题是一个新的命题。

人类科技的发展是个双刃剑,它给人类社会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带来很多不可知的风险。可以说数字化程度越高,城市系统就越脆弱。数字化导致的城市安全问题将是未来韧性城市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应当有前瞻预测,更要有超前的应对措施。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半月谈记者:去年新冠肺炎疫情、今年河南水灾等突发案例,对于韧性城市建设有何启发?

陈桂秋:水灾和疫情,本身就是韧性城市研究的一个领域,同属于防灾韧性。未来应对生物性灾害的可能性与风险压力会越来越大,要在去年武汉防疫经验积累的基础上未雨绸缪,提前准备一些应对预案。比如说,所有的地级市,都应当有类似火神山、雷神山医院的预选址,以及相应的配套基础设施的预留。县区一级,应该有方舱医院的预案,可以利用体育馆、大型室内停车场,甚至包括艺术馆、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建筑。街道和社区一级,则要有集中的隔离点。

对于洪涝水灾来说,由于气候环境的变迁、大气温度上升、大气环流加剧,气候条件可能会愈加恶劣,超常规的极端天气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要做好防大灾的准备,要做一些超前的谋划、冗余的甚至是超常规的准备。

半月谈记者:未来韧性城市建设应怎样防范任性盲动,应着力解决哪些普遍问题?

陈桂秋:不同的城市具有不同的风险特征,要因城而异,不能过分标准化、一刀切。就城市共性问题而言,我个人认为要特别关注三大普遍而突出的问题。

首先要关注城市防涝问题。城市越大,人工化的区域范围越大,对雨洪的应急防灾压力也越大。特别是特大城市的人工空间、地下空间,与原有的生态基底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这往往会导致洪涝灾害。加上地球气候变化,大城市的防涝将是未来需要应对的突出问题。

其次要关注城市能源供应问题。城市能源安全涉及供电、供气、供热、供油等安全问题,涉及能源站、供应网络和设施安全等安全风险。另外,针对我国做出的双碳目标承诺,我们提出一个新的观点,叫做能源的生态性短缺。能源供应的安全韧性,不仅要从能源网的技术安全角度去考虑,而且要从碳汇平衡、绿色低碳转型的角度去谋划。

此外要关注高层建筑导致的城市安全问题。我国城市化那么多年,建造了太多的高楼,导致了消防安全、交通拥堵、能源消耗、高空坠物等一系列安全韧性问题的压力。特别是高层建筑消防安全问题,需要从导致高层建筑火灾的不同情形出发,作预先研究防范。我们应当理性看待高层建筑在节约土地、城市防灾、节能减排、环境保护、城市美学、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多维度系统研究城市高层建筑建设及其相关的土地政策,减少高层建筑当作现代化代名词的“任性”冲动,减少高层建筑随意布局的“任性”妄动,避免高层建筑越多越好的“任性”盲动,提高城市安全韧性。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