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农村文化设施闲置调查 拍好了吧?我还有农活呢!

2021-03-31 09:45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记者 冯大鹏/哈丽娜/周文冲

一次美丽乡村采访奇遇,让半月谈记者记忆犹新。当时在太行山脚下一个明星村采访,发现该村高大上的农家书屋大门紧闭。村干部知晓记者想进去看看的意图后,撂出一句“您稍等”,就化身“导演”,不到10分钟,七八个老人、妇女、小孩鱼贯而入,在书屋内“认真”阅读了起来。

不一会儿,一位妇女问记者:“拍好了吧?我还有农活呢!”半月谈记者拿起刚拍的照片给村民们看,一位老大娘夸赞道:“小伙子,你拍得比其他记者好,今天我看得很专注。”众人哈哈大笑,农家书屋的门又关了起来,几千册崭新的图书静静地沉睡在书架上。

这样“从容”装样子的事情比较少见,不过类似的乡村文化设施摆样子的情况就多了。半月谈记者采访发现,当前,农家书屋、农村大舞台、村史馆、活动中心等文化设施在农村逐渐推开,建设力度很大,但部分文化设施建设不接地气,闲置率较高,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村民们在文化活动广场看大戏 张晓峰 摄

使用率低,文化设施成摆设

在河南西部某村,半月谈记者看到,农村大舞台建在一个超市的后院,里面堆满超市的化肥等农资,俨然成了超市的私产。有文艺演出的时候,只能在大马路边凑合。

内蒙古自治区西部某村文化活动中心2016年建成,有9个功能区,包括村史馆、妇女儿童之家、休闲书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半月谈记者两次来到该中心,发现9个功能区中有8个大门都是紧闭的,仅有一间活动室开着门,来往的村民很少驻足。

该村一名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文化活动中心是当地的一个旅游景点,来游客时功能区的门才打开。 该村另一名村民说,村民们经常到文化活动室跳舞,其他的功能区用得不多。记者从妇女儿童之家窗口向里看,活动室桌椅摆放整齐,上面却布满灰尘。

多地村民告诉半月谈记者,农闲时大部分人选择在家看电视、上网,除此之外,夏季跳广场舞,冬季则大多数“猫在”家里聊天或是打牌,乡村文化活动场所利用较少。

标准不切实际,设施重建轻管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问题?农民没有文化活动需求吗?半月谈记者调研发现,农村文化设施利用率低,主要原因是一些地方建设标准不切实际、重建设轻管理所致。

在推进农村文化发展过程中,多地给设施标准设下硬杠杠。中部地区某市曾召开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会,要求按照“七个一”标准建设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文化活动广场要达到1000平方米,文化活动室90平方米,还要配备简易戏台,配套顶棚、后墙、音响乐器等。

一些地方的建设意见还专门指出:“规定标准为基本标准,各地可在此基础上提高建设标准。”

农村文化设施建设要求一刀切,选答题成了必答题,就容易不接地气、走形式。重庆工商大学教授赵小鲁说,乡村文化的精髓在于多样性,现在一些地方的新农村文化建设不从当地实际出发,乡学县,县学市,市学省,照搬照抄,盲目跟风,千村一面。

多位受访基层干部发出这样的感叹和疑问:村民们感受到了国家对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视,农家书屋建得很漂亮,但里面的书是农民需要的吗?农民有积极性去看吗?

河南省南阳市一名驻村第一书记表示:“一些村子空心化严重,没有必要建设标准化的文化中心;一些山村场地受限,想建一个大的活动广场成本较高,应该因地制宜,够用就行。”

西南大学教授王志章说,乡村文化设施遇冷的现象较为普遍。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农村人口减少,文化需求不足;二是乡村文化设施普遍缺乏管理,缺少专门值守讲解、组织活动的人员,大门常常一锁了事;三是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多是一次性投入,难以持续更新内容、维护设施。

因地制宜,实效为先

繁荣乡村文化,满足农村群众的精神需要,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之一。各地基层干部和专家认为,推动乡村文化发展须继续发力,但不应搞一刀切,在设施标准上要因地制宜,在内容供给上要精准对路,把建设和维护结合起来,把完善硬件和提升软件结合起来。

王志章认为,乡村文化设施应聘请专人管理,定期维护更新,这样才能把乡村公共设施盘活,真正发挥出效益。

部分基层干部建议,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要在建好各类文化场所的基础上,出台简单可行的使用管理制度,围绕“活动搞起来、场地用起来、群众乐起来、人才动起来”,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推动“建、管、用”有机统一,发挥最大效益。

例如,针对农家书屋成摆设问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力破解。首先,在地点选择上要因地制宜,可设在学校、超市、合作社等在农村人气较旺的场所,提高借阅的可能性和便利性;其次,书籍要定期更新,并且多听取群众意见,配置符合他们口味的书籍;第三,依托农家书屋,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让农家书屋的人气渐渐提高,让农民在书屋里收获愉悦,获得知识。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