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宣传部委托新华通讯社主办

脱贫攻坚,也是一场开启民智的斗争!

2020-12-14 09:57
来源:半月谈网

半月谈评论员 郑明鸿

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剩余9个贫困县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我国832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2013年以来,我国累计减少贫困人口9300多万,年均减贫1000万以上,经过今年的努力,剩余贫困人口将如期脱贫。中华民族即将彻底摆脱绝对贫困,实现全面小康的千年梦想,这是何等伟大之事!

在脱贫攻坚中,涌现出一大批扎根基层、敢于攻坚、以民为先的扶贫干部先进典型,他们用真心、真情为群众脱贫攻坚出实招、干实事,赢得广大群众称赞。我们更要看到,在扶贫干部的努力下,广大群众从贫困中觉醒,他们改陋习、搞产业,摘掉贫困的帽子,甚至成为当地的致富带头人,带领其他贫困群众一起发展。战胜贫困的同时民智也得以开启,这又是何等难能可贵之事!

脱贫攻坚,是一场开启民智的斗争。所谓开启民智,就是加强对贫困群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换句话说,就是帮助贫困群众谋划发展思路,增强他们的自主发展能力。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斩断穷根,脱贫攻坚才能真正取得成功。

开启民智,为贫困群众铺平脱贫的道路。家住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永安镇天桥村的张艳梅曾因缺乏技术和资金,于2014年被识别为贫困户。2014年以来,在扶贫干部的帮助下,张艳梅养过猪、喂过牛羊、栽过花椒、种过高梁和西瓜,一步一步实现脱贫。目前,她已是村里的种养大户。

张艳梅说,她以前什么都不懂,但她坚持不懂就问、不懂就学。通过参加镇里组织的养殖技术培训和向养殖大户请教,以及在网上自学等多种方式,张艳梅基本掌握了养羊、养牛和种植花椒、西瓜的技术。如今,张艳梅养了400余只黔北麻羊和30头牛,种了300亩花椒,这三项产业每年可帮助她家增收30余万元。“我今年种了20亩西瓜,除去7000多元成本,还赚了3万多元钱。”张艳梅笑着说。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张艳梅说,她始终坚信,没有等来的脱贫,没有要来的致富,只有依靠勤劳的双手,才能有饭吃、有衣穿,才能过上好生活。

开启民智,让“懒惰”失去滋生的土壤。曾几何时,受艰苦的自然条件影响,部分贫困群众存在脱贫主动性差、依赖性强的心理,这种“等靠要”思想对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具有极强的阻碍性。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红原县瓦切镇副镇长阿办刀交说,抱有“福利馅饼”思想的人即便脱贫了,也很有可能再度返贫。

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苏坝镇庄家坝村的村民李英门曾是村里有名的“懒汉”,田里的庄稼懒得种,茶园懒得打理,仅有的一头母猪瘦得只剩皮包骨头。一年到头,全家基本靠吃低保和慰问物资度日,一家三口的人均收入不足1000元。马边县当地扶贫工作同志介绍,脱贫路上的“懒汉”现象体现出贫困户内生动力严重不足,当地脱贫过程中近三分之一的贫困户都存在或多或少类似的问题。

要让“懒汉”不再懒,开启民智是关键。为此,马边县选派与“懒汉”家庭条件、生产环境相似的脱贫示范户与帮扶干部一起入户宣讲,激发贫困户的脱贫内在动力。邻居李富生的脱贫经历,和儿子那句“你不要让我看不起”,刺激到了李英门,他决定“动起来”。

2016年,李英门成为村里养猪种茶队伍中的一员,驻村工作组用每户6000元产业发展资金为他精选了两头种公猪,并安排党员养猪示范户罗格罗一教他种猪养殖和配种技术。在镇里的农民夜校,李英门学到了他急需的茶叶种植管理和采摘技术。当年,养猪和种茶就给他家带来了9600余元收入。

如今,李英门家早已脱贫,但他仍势头不减,正盘算着利用小额贷款和产业扶持资金扩大种养规模。庄家坝村村主任俄别英门说,通过激发起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村里近10位“懒汉”已经全部加入乡上的种养专业合作社。

开启民智,斩断绝对贫困的千年根基。在脱贫攻坚中,贫困群众能够享受很多优惠政策,但这些优惠政策是“鱼”,而不是“渔”,我们不仅要让贫困群众享受到这些优惠政策,更要教会他们如何利用这些优惠政策,实现更好的自我发展,过上更好的生活,帮助他们斩断绝对贫困的根基。要让贫困群众具备自我发展的长远眼光,更加重视学习和教育对于一个家庭摆脱贫困的关键作用,更加尊重知识的力量,最终成为拥有现代文明素质的一代人。

责任编辑:孔德明

热门推荐